由主义》《读报有感》。题目中有“记”、“传”、“忆”“赞”、“颂”、“怀念”、“难忘”等字眼,或涉及到的是人、物、事、景、地点、时间或场面等,一般要求写记叙文,如《菜园小记》《白杨礼赞》《我的老师》等。题目上有“说明”、“注意”、“介绍”等字眼,或涉及的是事物的成因、功能、使用方法等内容的,则一般要求写说明文,如《电视机使用说明》《石灰岩的成因》。还有一些记叙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题目,往往使用比喻(如《青春红似火》)、拟人(如《春天的脚步)、象征(如《海燕》)等修辞方法。此外,也有一些题目是跨文体的,如《时间》,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手表》,既可以写成说明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2、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
(1)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
如《说“安”》,“说”,要求写成议论文,“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安乐、安全、安心、安于本分、安定团结、安享晚年、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小富则安、国泰民安等等。
(2)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着力点在谓语上。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作重点是“打”,“鲁提辖”是主角,“镇关西”是被打的对象,“拳”是打的工具,围绕“打”这一重点,就可以写打的原因、打的准备、打的经过、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结果。
2)偏正关系——着力点在限制成分上。如《心灵的选择》,写作重点不在选择,而在于如何经过心理斗争,做出抉择,“心灵”才是重点;《双赢的智慧》,要抓住“双赢”做文章,写给别人以帮助,自己也受益,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
3)并列关系——着力点在于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a、各自独立,如《截肢与输血》,写白求恩替伤员截肢,为伤员输血两个故事。
b、相反相对,如《自卑与自强》《结束与开始》。
c、同中有异,重在不同。如《黄钟与瓦釜》——比喻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文章既写了他们的相同之处——都可以敲出响声;又着重写不同之处——黄钟音律和谐,越敲越响,永世不绝,而瓦釜则声音刺耳,一敲即破,只能名噪一时。
d、辩证统一,如《位置与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再如《专与杂》《平凡与自豪》《目标与现实》等,也可作类似的分析。
e、因果关系,如《沟通与理解》。
4)动宾或动补关系——着力点在动词上。如《留给明天》,就要抓住“留”字做文章,把什么留给明天呢?是崇高的精神、美好的传统,是丰富的物质、充裕的资源,还是发达的科学、优良的环境?再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可以抓住“胜”字,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生活的今胜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坏转好。
(3)如果题目是一个问句,要重视疑问词或疑问语气所包含的意义。
如《我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就要写自己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和方法,介绍自己阅读的经验和体会,可写成说明文,也可用夹叙夹议的形式,边谈做法,边谈体会。再如《语文可以忽视吗?》 反问的语气,决定它最好写成驳论文,而不应当作“谈语文的重要性”的立论文来作。同样,《历史岂容篡改》,“岂”告诉我们,对“篡改历史”应持坚决反对和彻底批判的态度。
(4)如果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
如《假如给我……》,首先从“假如”来看,应是现实生活中还未实现,只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是假设的现象;而省略的内容才是重点。是什么东西,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填,如填“给我一双慧眼”,就可写用它来辨别真伪优劣,区分好坏敌友,以整治不法之徒,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3、从关键字眼中把握题目的指向性。如《我更喜欢漫画……》,要扣住“更”字做文章,两幅漫画不能都喜欢,也不能都不喜欢,只能“更喜欢”其中一幅,这就要用比较的方法,阐明更喜欢的理由。再如《惊人相似的一幕》,“惊人相似”,说明应有两个类似的场景,而“一幕”又告诉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的一幕,回忆以往的一个场景,虚实结合,触景生情。
4、从修辞手法中挖掘深层含义。如《白杨礼赞》是个带有比喻意义的题目,茅盾没有单纯的写自然界的白杨树,而是着眼于歌颂具有白杨品质的北方抗日军民。《凡人小事》用了反语,所写的人与事虽然一定得是普通身份的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然而要反映的一定要是同伟大人物一样的崇高品质,要能小中见大,而不能只写琐屑的小事情。
(四)审题示例
1、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作文题
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审题示例:“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题目包含着三点人文思想。首先是“学会感恩”。“学会感恩”能够过滤浮躁的心态,消解日常的抱怨,融化心灵的壁垒。培养对万物的热爱,能够使我们以挺拔的生命姿态体味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其次是“向谁感恩”。感恩妈妈生命的赐予,感恩良师点滴的教诲,感恩自然山水的灵动,感恩祖国母亲的伟大。第三是“我拿什么感恩”。“一篮春光”,这春光可以是满园的春色,可以是优异的成绩,可以是顽强的拼搏……譬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愿在这篮子里放上一束淡香的康乃馨和母亲爱吃的巧克力,让她感到每一天都像过母亲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愿在这篮子里装满花瓣、春泥、桃花和杏花酒,让祖国妈妈永远青山绿水,春意盎然。现在我们对“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短语作一些语义分析。“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什么样的“春光”,但是又不偏废“看妈妈”这一目的。“一篮春光”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等。“看妈妈”的“妈妈”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而题目中的“看”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的主语没有明确给出,可以说是虚位以待,“看妈妈”的主语可以是“我”,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
然而有许多考生却在审题时出了偏差,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离题万里。有写不谈回报的“母爱”的,有写不求感恩的“妈妈”的。至于“提篮春光”更是有多种理解,可谓别开生面,有的理解为“妈妈提着篮子在明媚的春光下”,有的理解为“提篮春这个人只去看妈妈”,把“提篮春”看作一个人的名字,把“光”理解为“只”的意思。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我们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地反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科技文阅读病例诊断
下一篇文章: 每篇课文 都是习作好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