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感知与认识
——广东卷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2015年广东卷作文材料由三段话构成:
前两段各为两句,每一句都是转折复句,都涉及到“感知”与“认识”两个方面,图列如下:
语段句序 |
感知手段与感知的内容 |
认识 |
第一段第一句 |
看(天光云影)
测阴睛雨雪 |
目力所及,很宽阔,看云可识天气;看书可知更多“自然”。 |
第一段第二句 |
看电视,知(天气) |
“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
第二段第一句 |
漫步,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 |
“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
第二段第二句 |
点鼠标,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 |
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
后一段,是总结,“看”“走”“点”都是我们感知自然的途径,认识到的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最后一段的认识显然比第一、二段的认识显然要深刻抽象的多,第一、二段的认识说到底还是浅显的感性认识。
究竟一二段呈现的人们感知自然的手段与内容与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认识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什么会作文材料要由浅显的感性认识推演出深刻的抽象的认识呢?我们也不妨图列如下:
感知自然的手段 |
手段类型 |
优点与不足 |
结论 |
“看”(云) |
直接观察 |
测天气,难赏更多自然(非原生态自然) |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
“观看”电视 |
间接观察 |
知天气,少静观乐趣 |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
漫步看 |
直接观赏 |
观赏之乐,少科学探求之乐趣 |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
点鼠标 |
间接了解 |
有科学探求之乐,无零距离接触之趣 |
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
原来作文材料前两段中的每一句都在反复强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实际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互补关系,大致包括如下一些:
1、人要亲近自然,又要超越自然,因为人除了拥有自然,还要融入社会,还需要人类文化精神;
2、人既需要间接了解自然,又需要直接感知自然;
3、人不仅需要观赏自然(审美),还需要科学研究自然(探究、应用);
4、人走向自然,既可以接触原生态真切感知,又可以借助互联网聚合信息全面把握;
5、“远”不代表“坏”,“近”不能说是“好”,只代表着某种角度与思考。
6、“远”与“近”提醒的是协调与互补,而不是割裂与偏执。
7、人类请注意在“远”与“近”的反差中反省自身。等等。
这一些互补关系,或许是作文的命意所在,也是作文的立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