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高考作文备考】最新高考作文押题: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9/6/4 18:57:0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可以理解为提示语,所陈述的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史”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历代有识之士于上千史书中遴选出来的精华。其所指非常明确,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条绵延千年的浩瀚长河。一个合格的国民一定要了解民族的过往,牢记民族的记忆,了解了这些才能弄清我们民族来路的问题。

第二部分陈述的是当下青年学生对“二十四史”这一基本国学常识所知甚少甚至无知的现状。这种状况令人大跌眼镜,也让我们痛心于历史精神血脉的断流,这种对民族文化来路的无知,对民族记忆的遗忘甚至割断,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

综合材料,考生构思时应紧紧围绕“史识缺失”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思考:青年学生为什么缺失史识这份精神营养?有何后果?在新的时代应怎样改变这一现状?任何脱离这一思考基点的构思和写作都是偏题。

2.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层垒积淀的历史文化如此无知是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我们要知古以鉴今,从过往经验中汲取人类的智慧之光和浩然之气,以便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瞩望未来。然而当下青年的阅读视野褊狭,煌煌二十四史,连名都不识,更谈不上识其质,又何谈启智明理?所以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也是对未来的高度负责,不忘来路,方知归处。所以行文中应体现对这些青年学生无知的思考,切不可为其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强词夺理,任何认为学生行为有一定合理性的构思都是跑题。

3.内容限制。“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点:“二十四史”的逐步形成是奋斗的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而又波澜壮阔的心灵成长史和精神奋斗史,它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吾辈青年要以敬畏之心守住根脉;青年学生的史识缺失是令人痛心的现实,时代青年应该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传承前辈积淀的经验和智慧,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要成为无根的一代。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思考青年学生和民族记忆的内在关联,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开放性

1.问题解决的方案是见仁见智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对史识的缺失和无知确实令人痛心。站在时代的节点,我们要不时回头看,倾听历史的回声,因为每一次历史的回眸都是精神的净化,要回望和传承;青年学生更应该阅读史学经典,汲取精神的钙源,如此才能增强我们的骨气和底气;传媒也应摒弃泛娱乐化的低俗,要有自觉的历史意识、担当情怀和文化自信,给青年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社会要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这些都为考生构思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2.联系社会现实的开放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个群体的史识修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所以读懂沉淀在古老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和发展密码,就掌握住了民族巨轮的航舵。如果丧失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由此展开想象和联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鲁迅先生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现实中恰恰有些青年丢失了民族的记忆,也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托。如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求进取的“佛系青年”;认不清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而难以自拔的状态;带有悲观情绪色彩的“丧文化”青年。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所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眼花缭乱的“泛娱乐化”正在侵蚀着青年的身心,我们要自觉摒弃这种文化垃圾……这些都为考生构思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但考生在联想和想象的同时,一定要扣住文本材料开放中的限制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