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全国新课标Ⅰ卷
材料故事性强,阅读难度不大,核心立意明显,就是最后一句老切割师的话。考生应该不容易偏题的,“要有勇气”、“敢于冒险”、“心无顾虑”等都是题中之义。当然,也可以从非核心立意角度来考虑,写“放手让年轻人干”、“给年轻人尝试的机会”。总的来说,材料所蕴涵的立意时代感不强,但也似乎永远不落后。
不过,平时多练练这种中规中矩的题目是不错的,但关键时候还是少出现为好。
【附】
(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新疆、宁夏、河北、云南、内蒙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把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大纲卷
就材料内容来看,时代感强,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材料有点长,但主旨还是突出的。正面立意,基本上是“多一份爱心”;反面立意,基本上“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特殊立意,可以从年轻人战胜自私的心理过程,写“让善念复苏”。
不过,供考试使用的材料还是越简洁越好,像“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这样没什么作用的句子可以去掉。
【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尚先生又发信息过去,表示愿意花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对方,年轻人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手机,但是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一样,多一份爱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卷
话题老套,基本上跟全国新课标Ⅰ卷(“切割钻石”)一样,只是材料更简洁点。
不得不说,就谈谈审题吧。材料的背景是“事业无成”,接着的叙述就是要回答如何才能成功。成功之道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告诉考生:“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侧重看“珍珠”的价值,可以把它比喻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才能的人,有闪光点的人;侧重看“珍珠”的外表,可以把它比喻为善于包装自我、推销自我的人,敢于扬才露己的人。总之,考生找到合适的立意,绝不会像材料中的年轻人找成功之道那样难。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新课标Ⅱ卷
审题很不难,也能算是优点。然而,材料用了315个字,浪费了考生多少阅读时间!
从内容来看,既然同学关系存在的现状、关系紧张的原因和关系改善的方法都被命题人悉数道出了,你还指望考生能说多少独特、深刻的东西?我常常希望命题人能够为考生着想,降低审题难度,但断然没有想到命题人竟会如此“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由此可见,面对这道呶呶不休的题目,考生可写作的点无穷大,但可思考的点却无穷小。
另外,材料的前后语体风格很不一致,先是散文化的表达,热乎乎;后是数字化的表述,冷冰冰。同时,命题人说“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虽然传递了正能量,却未免有点武断,而且跟下面的调查数字(“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相矛盾。其实,开头一段文字纯属多余,大可不要。
【附】
(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云南 河北黑龙江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江苏卷
据说有关蝴蝶生活在深深的洞穴里的说法,在科学上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姑且认为语文是人文学科,犯点小糊涂,也情有可原吧。所以,这里仅仅从语文专业的角度,来谈谈这个作文题。
所提供的材料,语言偏重于雅致,把诗意和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是典型的苏派风格;但也有变化,就是增加了故事或情节因素,雅致中带有一点活泼。材料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一定的开放性,使考生既能从“核心立意”来写作,也能从某些“非核心立意”来考虑。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抽烟、扔果壳、随地吐痰、随意骂人、中国式过马路)无意间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但要注意的是,这一立意要侧重从“影响”(在这里是反面词、负面词)的角度来写,才最切题,否则靠题就有点松了,甚至离题有点远了。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人对自然环境的占有应适可而止,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儿女、学生、情人等),要有理性,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被蜡烛的光和烟污染,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此非核心立意,但与核心立意毫不矛盾,乃是新材料作文所允许的。
不过,由于命题人偏偏要在最后画一个蛇足“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结果看起来似乎降低了审题难度,却干扰了考生更多的发挥。试想,没有最后的这一句话,而是点到“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为止,这个材料开放度有多高啊,而“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