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同题作文 > 正文         ★★★
 
专家点评2013年十八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6/13 8:34:31 信息来源:作文辅导网 点击:我要投稿

材料编写最大的硬伤是,那个科学家也太没有历史感了。“21世纪”时间概念太大了吧?才过去10几年,何以断言100年最让人感到新奇的东西只是手机?真是狂妄无知!21世纪,人类的发明创造也许还有更让感到不可思议的东西呢!
另外,科学家语言活泼,想象丰富,而文学家语言严谨,毫无想象力,似乎语体不当吧?人物语言个性化点,更好。
【附】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海卷
这个题目具有思辩色彩,提倡多元价值,考生可思考的空间非常广阔,可写的角度非常多。命题人并没有把个人和世界对立起来,没有用集体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和人类的事情来否定个人的事情,而是设问“哪个更重要?”材料提醒考生“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于是考生可以认同世界视角,也可以认同个人视角。认同世界视角是正常的,因为多少英雄豪杰以天下为己任,关键时刻总能服从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召唤,把个人的事情置之度外;认同个人视角也是正常的,因为更多的人并不经常遭遇所谓集体、国家、人类“最危险的时候”,他们完全有权利生活在自我感觉之中,如求学求职、买房买股等。
不过,“谈谈你的思考”这一提示语,似乎对议论文情有独钟,而对写记叙文的考生不太友好。是否应该改为“感受和思考”?
【附】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字。(3)不要写成诗歌。
 
福建卷
材料是诗歌类的,字数不多,文字不深,蕴涵的道理深入浅出,阅读不存在什么难度。作为一道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显得非常典型,因为隐含的关系单纯明确,头绪并不复杂,容易把握。关系原型是“天宇”(或“夜空”)与“地球”(或“地层”)。前者在上,可以“仰望”;后者在下,可以“深深地扎进”。究竟应该仰望“夜空”,还是应该扎进“地层”?诗人选择成为“一段树根”而非“流星”,因为担心“无依无附”而离开地球。无疑诗人倾向于“下”。考生可以从关系原型走向关系同构:自由要有制约;作家的想象不能离开生活基础;理想必须附丽于现实;领导干部的宏伟规划和工作蓝图,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与其在办公室唱高调,不如扎扎实实地下基层、走基层;领导的眼光不能朝上看,要朝下看,朝群众看……
当然,诗人的做法可以引起考我们的同情、赞赏、支持,但是不是也可以被我们辨证地反思——既不做“树根”,也不做“流星”,而做既能在高处而又不失约束的“树梢”、“山顶”?按照材料作文的多元理念,应该能够这样立意的。遗憾的是,命题人没有在材料后面加上鼓励性的提示语。在这一点上,最让我击节称叹是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也许,如果没有“但是”以后的提示,很多考生的思维会发生定势,往往只会跟寓言故事的构思“顺向”而难以做到“反向”、“逆向”。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品】
山东卷
又是一道中规中矩的题目。
题目似乎很新,跟时代人物有关,但绝没有时代感,命题人的思维简单、片面,不具有多元价值观。
题目所说的情形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形拿来让几十万颗头脑来一样思考,未免太狭窄了。材料无非是让考生接受这样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缺点,要勇于承认;对待他人的批评,胸襟要宽广;主动请别人批评,乃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个题目的最大好处是,审题不难。
然而,如果把曾经发生过的围绕“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而展开的笔墨官司作为写作对象,似乎更有创意吧?因为在大多数作家被“咬”对了的同时,也有作家被“咬”错了的;在大多数作家虚心接受批评的同时,也有作家不愿承认错误而敢于争鸣的。这样一来,围绕谬误和批评,才可见仁见智,才更有利于考生发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独立思考的人!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广东卷
慈善之举,古已有之,但现代性的慈善理念才在中国启蒙,真正的慈善事业还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高调慈善”的举动,经常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所以这个题目,提倡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可惜的是,材料把值得考生探讨的话题,直接设置成了三个选择性的答案:A.感激,并接受捐助;B.接受捐助,但要偿还;C.感谢,但拒绝。写记叙类文章,可选任择其一来编故事,写人物,想场景;而写议论类的文章,看来只有“小心求证”的份了,而失去了“大胆假设”的机会了——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这不大像广东命题人的做法。
【附】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浙江卷
三则材料中,丰子恺、菲尔丁是从孩子和孩提(指儿童、幼儿)的角度来说的,赫胥黎是从少男少女(未婚的少年或青年)的角度来说的。他们的话大致包含两个点:美丽和消逝(“转弯”、“硬化”和“失去”)。显然,他们对童年、青春是肯定、赞赏、留恋的,都对童年、青春的消逝表示深深的担忧。不过,这种消逝,并非赵薇片子《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中随着年龄段结束而必然结束的那种消逝,而是“提前硬化”,是未终结而先“失去”。这绝不是成年时代的怀念,而是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本身的悲哀。应该说,这道题目审题难度是不大的,也贴近考生生活,使人人有话可写。
不过,这道题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因为,题目似乎只是让考生证实童年、青春提前消逝的现象,并站在命题人预设的情感立场上表示同样的忧虑。当考生受到鼓励,顺命题人之意似乎有赏时,还有多少考生敢于对这个问题作复杂思考呢?比如,如今欺骗之风日盛,孩子可以不可以变得成熟一点?又比如,在校长、官员频繁性侵未成年人的今天,孩子还能那样幼稚单纯吗?
此外,菲尔丁非美国作家,而是英国作家。一个常识性错误,让命题人很难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