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同题作文 > 正文         ★★★
 
专家点评2013年十八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6/13 8:34:31 信息来源:作文辅导网 点击:我要投稿

专家点评2013年十八道高考作文题的优与弊
按:每年点评高考作文题,我就想起了一个意象“玫瑰”。哪个命题人不希望自己的命题是美丽的玫瑰花?但是,往往想绽放玫瑰花,但也长出了刺儿。所以,在我们的眼里,不应该只有玫瑰花,也应该有刺儿。下面,请允许我以这样的眼光来看2013年的十八道作文题。仔细比较,反复斟酌,我把今年这十八道题分为三品。上品:湖南卷、四川卷、江西卷、天津卷、安徽卷(5个)。中品: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3个)。下品:山东卷、广东卷、浙江卷、全国1卷、广西卷、辽宁卷、全国Ⅱ卷、江苏卷、重庆卷、湖北卷(10个)。品评完了,我对自己说,不要当真,说说玩玩而已。我知道有些话肯定说偏了,但我又不明白什么地方说偏了,恳请各路朋友争鸣、指正。
 
【上品】
湖南卷
两则材料,前者涉及的空间是“天边”,后者涉及的空间是“桌子前”,有大小之别;前者吸引那只鸟的是“天边的彩云”,后者吸引那个儿子的是“剪报的父亲”,有远近之别;前者隐喻对高远理想的寻找,对宏大事业的追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建功立业”;后者隐喻对寻常人生的满足,对家庭幸福的珍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伦之乐”。命题人使用了零度语言,只是把两则材料并置在一起,但实际上起到了非零度的效果——鼓励考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和所接受的熏陶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对智者和仁者都加以尊重的态度,这种对持不同人生取向的人都加以关怀的人文精神,乃是今年高考命题中最大的亮点,非常值得我们肯定。
从写作层面来看,第一则材料有利于说理,但也适合考生叙曲折之事、抒人生豪情;第二则材料有利于言情,但也适合考生对传统的孝道进行议论。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四川卷
材料抛出“平衡”这一概念后,用具体的生活现象加以诠释。这比抽象地下定义要好,这更能使考生明白其中的意味。从材料列举的这些现象来看,“平衡”实际上就是处理好“重”与“轻”(这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精彩的概括)、“忙”与“闲”、“行”与“停”、“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这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出的,既是生存理念、生活法则,又是哲学道理。这个题目很好地打通了生活与哲学的森严界限,使考生既可以从“形而下”来感受,也可以从“形而上”来思考,从而有利于不同体裁的写作。
还值得肯定的是,命题人巧妙地通过“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句话,来鼓励考生多角度立意,鼓励考生大胆创新。既可以按照常规立意,写“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如妇女要注意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学生要注意学习与文体活动的平衡,各行各业要注意劳逸结合;也可以进行非常规立意,写“想平衡,常常身不由己,不得不有所牺牲”、“平衡,但不能平庸,要在某一方面寻求突破”、“生活在失衡与平衡之间”、“失衡中见出伟大”,如特殊行业特殊职业者(譬如警察、铁路司机、极地考察者)常常牺牲了与家庭团聚的机会。
【附】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比如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书书写。
 
江西卷
有人以为江西卷作文题让考生体验或思考的对象很简单,所谓“奥数、英文、周树人” 不就是基础学科——语数外吗?显然,这样的看法是肤浅的。其实,“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任何一个,在当下的中国都是一个年年在说却总是说不完的热点话题。年年在招生,年年在谈奥数,奥数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不仅所有中国学生几乎在所有学习阶段都要学英语,而且在职人员评职称、晋级都要考英语,这样的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热议。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于阅读周树人作品的经历,各有各的体验和思考,而社会各界对于新教材删减周树人作品的现象,在最近更是争论不休。考生针对“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自己最熟悉的任何一点或者两点、三点,可以进行反思和批判(谈“怕”),也可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拥护(谈“不怕”或者“喜欢”)。这个题目,非常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可考查出考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现象,这样的命题导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命题人在材料的陈述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意。一方面给机会考生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对三个文化现象可全写,可写其一,亦可写其二,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考生大胆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可写“怕”,亦可写“不怕”,甚至写自己“喜欢”。
【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天津卷
2013年多少省市取法了全国卷新材料作文的道统,而天津却大胆选择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成为今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虽只是“填入一字”,但一字千金,能够反映出考生对“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的独特理解。所填的字虽不同,但话题绝对是集中的。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命题人还为考生提供一个古老的范例“学而知之”,这就使本题目既具有传统渊源,也具有时代色彩。
从时代性来看,“知”的内涵,在网络化、信息化、3D化的新背景下,已经变得空前丰富,而“知”的途径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这样,考生可写的角度非常多,如“思”、“问”、“行”、“游”、“读”、“做”、“动”、“察”、“研”、“敲(鼠标)”、“交(交友)”、“听(倾听)”等等。
就文体来说,题目对各类考生都很公平,就以“做而知之”为例吧,既能够激发考生感受生活,侧重写自己“做”过的经历和体会,也能够引发考生思考生活,侧重思考 “做”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然,“构成题目”几个字是多余的,或者是否应该这样表述“填入一字,构成完整题目”?
【附】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安徽卷
按照考前复习的惯例,不少教师要梳理一下时事热点话题,突出“中国梦”。可是题目揭晓后,大家都没有发现“中国梦”。可是,你是否知道,安徽卷作文题虽然未直接提“中国梦”,却巧妙地包含着梦的影子。这是十八道题中惟一提到“梦想”二字的题目。是梦想,当然就指向“从未发生的事情”,当然需要梦想者敢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我能!”那么,“从未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考生既可以从宏观方面来写,比如体制改革、民族复兴,也可以从具体方面来写,比如草根成名、学子成材、寒士成为CEO等等。
但难能可贵的是,命题人在引用萧伯纳的名言后并没有加以评价,这实际上就把这句名言中的两种价值观都和盘托出,让考生自己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容忍和鼓励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与“为什么不能这样?”相反的是,有的人爱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实际上又包含着两种情形:一是“为打翻了的牛奶瓶而哭泣”,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往往懊恼、后悔、不能释怀;一是勇于解剖问题,善于总结教训,悔过以自新,能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所以,考生完全可以跟萧伯纳叫板。
当然,后面的要求多了点,难道不担心把学生吓着嘛!
【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中品】
北京卷
以爱迪生为引子,引出一场关于手机的对话。科学家看到的是手机物质性的一面,从物的层面大唱赞歌,而文学家看到的是手机人文性的一面,从人的层面提出中性的思考。其中,“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最具有概括性也最具有思考价值。材料是多角度的,但命题人仍然在最后提示考生科学、文学二家具有“不同看法”,这实际上是在鼓励考生旗帜鲜明地站队,做一个敢于思考的人。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