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2、“行(游、试、做)而知之”:“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而“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出真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相对于父辈,现在的我们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我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就需要迈开双腿去找。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3、“问(疑)而知之”:“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清代学者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4、 “思而知之”: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 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学习一定要结合思考。从“学习”来说,思考的可以帮助我人确定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效果。从“道理”来说,对“人”“事”和大千现象加以思考,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生活哲学。
5、“‘网’而知之”:现代社会,互联网拓展了我们学习的途径广泛多样,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看世界。
……
我们还可以填出许多。可以说,实践活动的空间有多宽阔,“知之”的途径就有多丰富。仅就学校课程及活动,就有“算而知之”“唱而知之”“画而知之”“动而知之” “研(创)而知之”“听而知之”“写而知之”“诵而知之”“劳而知之”等,再扩大范围到社会、到生活,还有“察而知之” “忧而知之”“爱而知之”“叹而知之”“痛而知之”“悔而知之” “交(交友)而知之”“食而知之”“住而知之”“衣而知之”等。
先把思路打开,然后就我们熟悉的易把握,且有一定新颖度、深刻度的方面来写,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作文。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13高考作文审题深度解读系列:重庆卷从“物”到“人”
下一篇文章: 2013高考作文审题深度解读系列:上海卷从“自己”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