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新浪精粹
搜狐搜索
QQ动态
最 新 推 荐
更多内容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同行作文 > 搜狐搜索 > 正文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9/2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凭教师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一模式便会感到枯燥乏味乃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高质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一弊端在作文教学中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高中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他们或者不愿写,或者写不出;他们视写作为苦差事,厌作文、怕作文。究其原因分析,大部分学生是缺乏兴趣、缺乏写作素材所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大胆引进多媒体、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则会有效克服以上弊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蓄积素材,为写作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教学时可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CAI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强化作文材料的感性,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以声、形、景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动机。

  二、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比如:在学了小说《陈奂生上城》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陈奂生后传》。而学生对农民缺乏感性认识,对80年代的农民更没印象,因此无从下手。如果随便写呢,又很有可能写成“四不像”,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小说,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把电影《陈奂生上城》搬上了教室的荧幕,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主人公之风采。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当代农民的形象让学生揣摩、比较,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通过视频和图象的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思考之中,为正式的写作过程打下基础,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展开联想想象,激活学生思维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才能就是想象”。

  多媒体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并能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便根据多媒体中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所以,多媒体设计的情景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的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点在诗歌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一次,我让学生学写诗歌,先安排师生配乐齐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并深深明白:诗歌的生命力是想象和联想,缺乏这一点,诗歌便会失去灵动美。

  就拿高中第一册的写作训练《想象与联想》来说,如果不制作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口头上引导学生来加以想象和联想,也就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发,少了音乐上的感染触动,当然学生的想象面和联想面就狭窄多了。例如:我在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给出了一幅幅图片,配上了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风景,写作过程水到渠成。

  四、层次清晰,便于掌握思路

  运用图表或列式能清晰地显示作文的思路,又可以以思路来链接图文影音材料,扩充了课堂的容量,这无论在PPT还是在ALTH都可以完成。这样的思路图表要比黑板的板书来得丰富多了,趣味多了。例如:我在教授《议论要有理有据》中讲解“递进式结构”时,以鲁迅的《灯下漫笔》为例,构建了下列图表:

  兑换钞票 吃了亏还高兴

  我们极容易变为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命运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境遇

  创造第三样时代

  通过这张图表,我让学生充分明白了下一原理:递进式结构的各个层次之间紧密联系,逐层推进,每一层论述都以前一层论述做基础,同时又由浅入深,使整个议论得到进一步深化。

  五、修改便捷,优化评改途径。

  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文章要写得好,要“入妙”,都是“频改”的结果。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我国汉代张衡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曹雪芹完成《红楼梦》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修改了十二次;巴尔扎克写小说,他的修改稿是原稿的十倍,每次的稿酬都难以支付修改的改版费。由此可见,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凭借多媒体,可以直观评改,优化评改途径。作文的批改、修订对教师而言,工作量大且效果不佳,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教学后,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学生把它当作了学习上的好帮手。对于典型性问题的作文,我详细批改后,将文章在大屏幕上反馈给学生,既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又可以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直观评改,能优化作文的凭改途径,提高修改的效率。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该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经。

  多媒体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它能制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作文教学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训练,对挖掘学生的作文思维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深远的意义。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