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看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则作文题目,它们来自:全国课标卷、全国大纲卷和辽宁卷。
【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粗略一看,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修船工顺手补了个小洞,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它向考生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指向:无意的举动成就了大善,赢得了由衷的感激。
但是,当我们把材料还原成生活场景去认识,去做负责任思考的时候,疑问便层出不穷了。因为这一位修船工的这一作为和结果只是一个万幸的特例,如果忽视其中若干带来侥幸的细节,把它作为普适美德来认识,做引申,去发挥,显然会暗伏下许多隐患。我们绝不应该把安全回归的希望寄托在一种偶然,一次顺手之上吧?
例如,修船工的专职是什么,材料没有告诉我们,从他和船主的雇佣关系看,他的专业分工应该是刷油漆,他无意中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补上,这一修补不一定牢靠;船体是否还有其他漏洞,并未详查,事后并未向船主做任何告知,很可能留下隐患;一条小船,很可能是一条小木船,仅以“划”作为动力,具不具备出海的条件?孩子该不该划船出海?出海前告没告诉家长?该不该告诉家长?……这许许多多足以令我们惊出一声冷汗的情节,全掩盖在船主和修船工轻松的谈话和廉价的感激之下。而这些恰恰是考生展示他对生活认识触发点。问题是:阅卷能够接受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做好事,成大善,得好报。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凡事都一样,如果笼统一看,都是普遍真理;但是深入一想,又都充满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我们仅就这个孩子,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完成这项农活而言,妈妈“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的归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所有的环境下,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外衣脱了,鞋子脱了”的。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必须注意许多方面,存有多重顾虑的。即便外衣和鞋子确实是“多余的顾虑”,生活中又有几人能轻飘飘地一脱了之呢?不然,很多事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提倡“慢慢来”,要寄希望于下一代人的智慧呢?如果不分子丑寅卯、青红皂白,就贸然“脱掉”,那没准就真应验了金圣叹那句著名的批语:谁叫你赤膊来!
仅就题目的材料而言,妈妈最后的结论也带有浓厚的臆度成分。孩子由学校回家干农活,又正值春雨,道路泥泞,他“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缺少锻炼,能力不足吧?妈妈说孩子“不是没能力”而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相当武断。孩子按照妈妈的指导“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明明是减轻了身体负荷,增加了脚板和田埂的摩擦系数,妈妈将他完成工作任务的原因归结为“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思维的跨越似乎也超出了逻辑常理。试想,孩子“脱了外衣和鞋袜”,把它们一股脑抛到田埂上,会不会更脏呢?把物质升华为精神,是不是有些牵强呢?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凡事都需要集中注意力,甩掉多余顾虑,才能成功。
【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女钢琴家的简朴衣着,与很多身着华美演出服,光彩夺目的演奏家形成反差,引起人们的提问。她的回答“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解释了“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的原因,更耐人寻味。人们的寻味的结果不同:“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尽管感悟各有千秋,答案丰富多彩,尽管对演出效果没有披露,但透过材料第一段对女钢琴家欣赏的笔触,考生应能体会到感佩不已,进而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是考场最理智的选择。
我们希望这种种感佩不已、不以为然、感到缺憾,都是针对“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的具体情景,而形成的对“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切实寻味,而不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我们也希望对人生,对为人处事等等诸多方面的联想也能与此情此景、此言此行,建立有机联系,合理引申生发,而不是泛泛而谈,恣肆汪洋。但是,考生能做到吗?阅卷能这样要求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为人做事要重内涵,忌虚华。
上一篇文章: 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专家浅析㈡
下一篇文章: 2012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专家解析及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