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无尽相思,尽在有无间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3/11/16 7:33:2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尽相思,尽在有无间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古代一则经典故事引出话题,丈夫无暇写信,于是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而信件虽“无字”,丈夫的绵绵情意却不会因为这外在的形式而消失。所以,虽看似是“无中生有”,却其实是“似无是有”。而材料最后,则启示我们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各个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因此,对于“无和有”的关系,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能是从“有”到“无”。

写作时,每个人对“有”与“无”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可以说“无”可以转化为“有”。通过奋斗、创造、积累、借助等途径可以从“无”到“有”;通过馈赠、捐献、共享、帮扶等途径可以使“无”者“有”。可以说,可能转化为。如果过于贪婪,过度挥霍,违法背德,违背规律,可能会失去,变成。因此,在已经的时候要珍惜所有,克制欲望,克勤克俭;追求的时候要恪守良知,遵法守德,遵循规律。否则,就会失,悔之晚矣。当然,也可说,或许互为表里。要辩证地看待“无和有”,有时候表面的“无”背后就是“有”,如师长之严苛,看似“无情”实则“有爱”;“出世”者无官无禄,却又有空有闲。有时候表面的“有”背后就是“无”,如奸商“有”财富,却可能无诚无信;贪官“有”权力,却可能无法无天;沽名钓誉或许“有”名,却可能无情无义;蝇营狗苟者也许“有”利,却可能无良无德。或者说,”“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理念与方法,也是欣赏的切口和抓手。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有相应的素材支撑,而与之相关的素材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人来讲,在某个方面“有”,在另外的方面可能就是“无”,因为人生是平衡的,比如苏东坡“无”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有”人生的豁达和文学的成就;海伦·凯勒“无”身体上的健全,但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勇敢。

参考立意:

1.“中生

2.人生有无天地间。

3.“胜于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无尽相思,尽在有无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充满科技与人文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感受到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正如古时候那个经商的人,在无法写信的情况下,用一张白纸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而他的妻子则从这张白纸中感受到了丈夫的别恨与相思。这让我对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关系在网络世界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然而在这海量信息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筛选、判断和提炼,从中找到。正如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奇迹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从无数看似无序的信息中发现了独特的商业价值,进而实现了从的转变。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线条、色彩和音符,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一张空灵的山水画,在不懂艺术的人眼中,或许只是一张白纸,但在有艺术修养的人眼中,却能从中看到无尽的山水意境。这种意境,正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的情感,表现在空灵的之中。艺术创作如此,生活亦如此。面对看似单调的生活,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悟,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无力,甚至绝望。但我们要明白,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塑造了我们的坚强与智慧。当我们勇敢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那些短暂的闲暇时光,那些与家人朋友的团聚时光,那些平凡的日子,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只有当我们真正珍惜这些,我们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要学会从中看到。面对别人的误解和指责,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用善意去解读别人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化解误会,收获友谊。

总之,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感悟的哲学,珍惜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此致
敬礼!

一名热爱生活的高中生

 

【佳作赏析】:泰然于“无”,幸福自

在这个看似充满了对立的世界中,""""的关系却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人们总是追求拥有,向往物质丰富、权力地位,然而,有时""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之间的奥秘。

那些表面上拥有许多的人,未必就真的幸福;同样,那些看似一无所有的人,也未必就无法感受到幸福。幸福的密码,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1988 4 月,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向市民发出了一万份问卷,询问他们是否感到幸福。结果显示,那些自认为幸福的人中,只有少数是有钱人,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农民、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为何这些生活平凡、甚至黯淡的人,能够感受到幸福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尽管职业不同、性格迥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安于现状,享受着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相反,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却总是对生活不满,总是想要拥有更多,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幸福。多年后再次调查,发现那些原本贫穷的人依然感到幸福,而那些曾经富有的人却只剩下寥寥几位。由此可见,""并不等于幸福,""也并不意味着不幸福。

当然,""是值得追求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车开,这些都是幸福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无尽的欲望带来了痛苦,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幸福。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才是真正的幸福,无欲望、无所求,只求过得开心、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如东坡居士、韩愈、陶渊明,他们虽然在物质上失去了许多,但却依然能够怡然自得、笑对人生。他们在""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也是人生的大境界。因此,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脸从容面对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虽然没有形状、没有波澜、没有色彩,但它却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够在""中安身立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 [2]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