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尽相思,尽在有无间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古时候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他的妻子极富想象力,见到白纸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丈夫见到这首诗,也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请注意,丈夫的家书上空空如也,而妻子却从中读出了丈夫刻骨铭心的别恨与相思,真可谓无中生有。如此看来,“无”和“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绝然对立。因为“无”和“有”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还是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都需要思考“无”和“有”的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无和有”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古代一则经典故事引出话题,丈夫无暇写信,于是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去。而信件虽“无字”,丈夫的绵绵情意却不会因为这外在的形式而消失。所以,虽看似是“无中生有”,却其实是“似无是有”。而材料最后,则启示我们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学习、生活、生产、为官、经商等等各个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因此,对于“无和有”的关系,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能是从“有”到“无”。
写作时,每个人对“有”与“无”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都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比如,可以说“无”可以转化为“有”。通过奋斗、创造、积累、借助等途径可以从“无”到“有”;通过馈赠、捐献、共享、帮扶等途径可以使“无”者“有”。可以说, “有”可能转化为“无”。如果过于贪婪,过度挥霍,违法背德,违背规律,“有”可能会失去,变成“无”。因此,在已经“有”的时候要珍惜所有,克制欲望,克勤克俭;追求“有”的时候要恪守良知,遵法守德,遵循规律。否则,就会失“有”成“无”,悔之晚矣。当然,也可说,“无”与“有”或许互为表里。要辩证地看待“无和有”,有时候表面的“无”背后就是“有”,如师长之严苛,看似“无情”实则“有爱”;“出世”者无官无禄,却又有空有闲。有时候表面的“有”背后就是“无”,如奸商“有”财富,却可能无诚无信;贪官“有”权力,却可能无法无天;沽名钓誉或许“有”名,却可能无情无义;蝇营狗苟者也许“有”利,却可能无良无德。或者说, “无”“有”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理念与方法,也是欣赏的切口和抓手。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要有相应的素材支撑,而与之相关的素材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人来讲,在某个方面“有”,在另外的方面可能就是“无”,因为人生是平衡的,比如苏东坡“无”官场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有”人生的豁达和文学的成就;海伦·凯勒“无”身体上的健全,但是她“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勇敢。
参考立意:
1.“无”中生“有”。
2.人生有无天地间。
3.“无”胜于“有”。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无尽相思,尽在有无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充满科技与人文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感受到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正如古时候那个经商的人,在无法写信的情况下,用一张白纸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而他的妻子则从这张白纸中感受到了丈夫的别恨与相思。这让我对“无”与“有”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无”与“有”的关系在网络世界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然而在这海量信息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筛选、判断和提炼,从“无”中找到“有”。正如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奇迹的互联网创业者,他们从无数看似无序的信息中发现了独特的商业价值,进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无”与“有”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线条、色彩和音符,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一张空灵的山水画,在不懂艺术的人眼中,或许只是一张白纸,但在有艺术修养的人眼中,却能从中看到无尽的山水意境。这种意境,正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有”的情感,表现在空灵的“无”之中。艺术创作如此,生活亦如此。面对看似单调的生活,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悟,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无”与“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挫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无力,甚至绝望。但我们要明白,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塑造了我们的坚强与智慧。当我们勇敢面对这些“无”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无”。那些短暂的闲暇时光,那些与家人朋友的团聚时光,那些平凡的日子,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只有当我们真正珍惜这些“无”,我们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要学会从“无”中看到“有”。面对别人的误解和指责,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用善意去解读别人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化解误会,收获友谊。
总之,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感悟“无”与“有”的哲学,珍惜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此致 敬礼!
一名热爱生活的高中生
【佳作赏析】:泰然于“无”,幸福自“有”
在这个看似充满了对立的世界中,"有"与"无"的关系却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人们总是追求拥有,向往物质丰富、权力地位,然而,有时"无"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有"与"无"之间的奥秘。
那些表面上拥有许多的人,未必就真的幸福;同样,那些看似一无所有的人,也未必就无法感受到幸福。幸福的密码,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1988 年 4 月,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向市民发出了一万份问卷,询问他们是否感到幸福。结果显示,那些自认为幸福的人中,只有少数是有钱人,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农民、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为何这些生活平凡、甚至黯淡的人,能够感受到幸福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尽管职业不同、性格迥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安于现状,享受着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相反,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却总是对生活不满,总是想要拥有更多,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幸福。多年后再次调查,发现那些原本贫穷的人依然感到幸福,而那些曾经富有的人却只剩下寥寥几位。由此可见,"有"并不等于幸福,"无"也并不意味着不幸福。
当然,"有"是值得追求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车开,这些都是幸福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无尽的欲望带来了痛苦,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幸福。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无"才是真正的幸福,无欲望、无所求,只求过得开心、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如东坡居士、韩愈、陶渊明,他们虽然在物质上失去了许多,但却依然能够怡然自得、笑对人生。他们在"无"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也是人生的大境界。因此,懂得放下的人是幸福的,懂得知足的人是幸福的,懂得淡泊的人是幸福的,以笑脸从容面对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无"虽然没有形状、没有波澜、没有色彩,但它却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能够在"无"中安身立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才是生命的大智慧,才有人生的大境界,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韬晦之美的智慧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