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理想社会的描摹与思考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孟子》
材料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上面三则材料分别是孔子、孟子、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你如何看待他们描摹的理想社会状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材料一来自《论语》,描述了莫春的场景,其中有成年人和童子们穿着春季服装,一起在沂河畔洗浴、舞雩,并且吟诵后归。这个描写展示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材料二摘自《孟子》,提到了五亩宅基地种桑树可以满足五十岁以上的人衣食需求,养鸡养猪等畜牧可以满足七十岁以上的人食肉需求,而百亩田地则可以保证数口之家不会饥饿。此外,还强调了教育和道德的重要性。
材料三选自《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状态,土地平旷、房屋整齐美观,有良田、美池、桑竹等。人们生活在这里种植作物、衣着得体,并且心情愉悦。
综合三个材料来看,孔子、孟子和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都有共同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教育和道德的重要性。
首先,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材料一中的莫春场景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春天带来的美好,并通过洗浴、舞蹈等方式与自然互动。材料三中描述的土地平旷、房屋整齐美观,以及有良田、美池等元素,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繁荣的状态。
其次,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有共同关注。材料二中提到种植桑树和畜牧可以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而百亩田地能够保证家庭不会饥饿。这显示出他们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让每个人都过上充实而富裕的生活。
最后,教育和道德被他们视为建立理想社会状态的重要因素。材料二中强调了谨守庠序之教育以及孝悌之义,并表示颁布规章制度可以使民众遵守道德准则。这说明他们认为培养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是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
综上所述,孔子、孟子和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都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教育和道德的重要性。他们共同追求一个充满欢乐、富足而有秩序的理想社会。
三个材料都是生活故事,都是生活态度,都是人生。认知生命境界,达成更高的文化境界——和谐、美好。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理想社会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在《论语》、《孟子》和《桃花源记》这三则材料中,分别有了孔子、孟子和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莫春者”,描述了一个春天里人们穿戴整齐、高冠戴笄,童子们在沂水边洗浴后,在舞雩之间欢乐歌唱,并且归家享受生活的场景。这种描绘体现了孔子对于一个文明、和谐社会的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尊重礼仪规范,并通过咏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
《孟子》中提到“五亩之宅”以及“百亩之田”的描述,强调了家庭和农业生产在理想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时种植作物,养殖家禽家畜,并且注重教育、尊敬长辈和孝顺父母等美德的传承,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富裕和人民的幸福。
《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居民们过着宁静自由的生活,拥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住房以及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陶渊明通过描述这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表达了对于自然环境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我认为他们描摹的理想社会状态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是物质富足和生活安定。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在描绘理想社会时都强调了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物质富足的生活。其次是道德文化繁荣。他们都希望人们能够秉持儒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准则,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的传承。最后是自由与和谐共存。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乌托邦式社会,强调了人们过着自由、和谐的生活,远离尘嚣纷扰。
总之,在孔子、孟子和陶渊明的描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从文化、经济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他们都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物质富足、道德文化繁荣以及自由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活。这些描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参考,也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
点评:
-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开头引出主题,通过对《论语》、《孟子》和《桃花源记》的分析,展示了孔子、孟子和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最后进行总结,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 对材料的解读准确,能够准确抓住孔子、孟子和陶渊明的观点,并进行有力的阐述。同时,能够将三者之间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 语言表达流畅,使用了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晰。
- 思考深入,不仅从物质富足和生活安定、道德文化繁荣以及自由与和谐共存等方面阐述了理想社会状态的共同之处,还指出这些描摹对我们具有启发作用。
改进建议:
-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体例证或实例来支持观点,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说服力。
- 可以在总结部分再次强调一下这些理想社会状态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建议。
【佳作赏析】:理想社会的描摹与思考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探索和思考愈发频繁。伟大先贤孔子、孟子、陶渊明等在各自的作品中,也对理想社会状态进行了深入描摹。他们的观点或许有相似之处,但亦存在一些差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些描摹,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理想社会。
孔子在《论语》中描绘了莫春时节的景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这里展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场景,在春天里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戴着帽子,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同享受沐浴和舞蹈带来的快乐。这种情景表达出了人们心灵上的宁静与舒适。
而孟子则从物质生活出发,在《孟子》中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他强调了平等和公正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住所和土地,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自给自足。这种状态下,老年人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普通百姓也不会饥寒交迫。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展示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状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个仙境般的桃花源里,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与外界隔绝却又相互依存。这种状态下,人们远离尘嚣纷扰,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
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孟子、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虽然有所差异,但共同关注了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美好与平衡。他们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物质需求的满足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
那么如何实现理想社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教育,通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其次,我们要追求公正与平等,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然,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社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改善自身,并积极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相信理想社会终将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孔子、孟子、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描摹展示了他们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思考。这些描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但它们也启示了我们应该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在现实中努力奋斗,为实现理想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传递友爱、公正与平等的精神,并积极参与到建设理想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点评:
- 文章结构清晰,包含了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 对于材料的解读准确,能够理解孔子、孟子、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不同描摹,并进行了合理的思考和总结。
- 表达流畅,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奋斗创造未来,肩负新时代重任
- 下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扫天下与事一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