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分数论的思想左右一切,再如社会中功利主义之风对教育的影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考生在作文中要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也不意味着学生要回避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就材料内容而言,它的立意是开放的,材料只呈现出情境和矛盾,考生从材料情境出发,基于对矛盾的分析和探究,在立意上就是合理的。无视材料或者抓不住材料的观点在立意上就可能出现偏差。 具体说来,角度一:教授,教授认为人生的规划要立足于为祖国做贡献的基础之上,你怎么看;教授不断质疑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只关注“小我”而忽略“祖国”,如何看待教授不断质疑的行为。 角度二:高中生,如何看待教授第一次提问时学生“茫然”的表现;如何看待学生只有“小我”的人生规划;为什么学生说小时候想过为国贡献力量,长大后却不想了。 角度三:综合,当下的高中生要怎样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为祖国做贡献这一点在高中生的人生规划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抓住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即为合理立意。
【佳作赏析】:小我与大我 一位大师曾说过:小我中独善自己,大我中胸怀灵宇。 小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注重方寸与利益,付出与收获;大我是大环境下的我,与局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鸣,也就是与集体、民族、国家利益有关的。 我们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有责任为了生活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这样自己过得好,家人也过得好。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大我的环境就没有小我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大环境能不断发展,小我才能持续生存。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 大我与小我的概念,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大圣人孔子就提出了。 孔子有一名弟子因帮助别人后接受酬谢而遭人指责,然而孔子却褒奖他的行为能带动更多人行善。另一名弟子在赎回本国奴隶后却放弃向官府领回代垫的赎金,大家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了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作为圣人,孔子的言行为何如此不合常理呢?这是因为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注重于从大我出发,不计较小我得失。这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取舍。前一个弟子舍弃了为自己争得名誉的机会的小我,但能带动更多人行善,从而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而后一个弟子尽管他的出发点是高尚的,获取了个人美誉,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大我发展的存在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百花我独秀,群峰我为巅
下一篇文章: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