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守精神高地,不畏艰险去奋斗。
2. 精神气质不随俗,奋发进取正当时。
3. 灵魂在高处。
4. 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奋斗。
【佳作赏析】:精神气质不随俗,奋发进取正当时
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愁,心上的秋也;悲,成了秋的素色。可初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句诗,却被诗人的豁达和豪情所感染,心想这不随俗的精神气质之下必定有惬意完美的人生。出乎意料的是,此诗恰恰是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在被贬到朗州时所写,而并非所谓春风得意之作,不禁更加感佩,这得有多么开阔的襟怀才容得下如此的世间失意呀!他一笔就涤荡了秋时的寂寥,解下了秋意的千古悲忧。让我们不得不欣赏那鹤冲云霄的气势,更感怀这奋发进取的豪迈。
人活一遭就要活出自己的气质和风骨。他用他的经历和秋歌展示了一种人生应有的高扬精神,给我们传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即使失意也要如同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进取。
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精神,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每个人身上理应具有不屈的勇气和精神,保有强烈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与《秋词》的热烈奔放不同,有相同经历的柳宗元却给我们带来了茫茫苍苍、寒意陡生的《江雪》。天地苍茫一叶舟,独钓江雪一孤翁。真真是孤绝千古啊。清高孤傲,卓尔不群,让我们以为那是在云端的生活,没有烟火气息。是诗人人间失意,离群索居,幽僻寂寥吗?不,那是灵魂在高处的清雅和执着。生命的挫折和险恶的环境,并没有摧垮这文学的丹青妙手,他用字字句句的雕琢来与这千疮百孔的俗世抗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冬雪中昂起头,逆境中有坚守,精神的家园不因挫败而荒芜,只留下高洁与纯粹。
由此看来,无论是刘禹锡还是柳宗元,都活出了生命的坚韧和风骨。人生不易,可孤单,可沧桑,可磨砺,但无论遭遇什么,都要超然地边走边唱,无论情绪怎样起落,永远不要忘了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它是我们人生最后的阵地。命运夺走了贝多芬的善听的耳朵,他却奏出了世间最热烈澎湃的交响曲;十九载的塞外风霜沧桑了苏武的鬓发面容,他却没有放弃手中高扬的汉使旌节;仕途的波澜让苏轼六次大起大落,他却在跌宕中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歌。
两位诗人的结局看似不同,诗歌的意蕴看似相反,但从行动和品质上来看,又是辩证统一的。拥有青春韶华的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磨难时,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有不随俗的气质风骨,在行动上要不惧艰险、奋发进取,在思想上要有一方精神净土来支撑前行。人生的步伐永远不要因挫折而停滞,意气风发的青春的路程上,我们奋发进取正当时!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下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谈“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