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立意】
(1)取舍得当,行稳致远。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3)选择决定方向和未来。
(4)要有善于选择的眼光。
【佳作赏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关于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 “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意思是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加以选择,避免其短处。
选择的本质是舍与得。正确的选择会让你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一帆风顺。学习不能死板,同样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上也要正确的取舍。老祖宗们曾经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有些东西传承至今,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正确的选择性传承。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可以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以牺牲女性生存发展权利为代价,来维护“男尊女卑”伦理秩序的“女德”理念,曾在中国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中遭到进步人士的激烈批判。新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走出闺房和男性一起参与社会建设,女性的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女德”理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七十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拿来主义》教育了国人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面临文化传承的问题。取什么精华,去什么糟粕,以什么为标准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美味的河豚往往有剧毒,腐朽的枯木下藏着鲜美的菌子,要炖好文化这一锅汤,找到它们不容易。
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正在走向复兴与辉煌。我们要做的不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敢于“拿来”,更要大胆创新,还要送出去。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传承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记住古人留下的话语“不取亦取,虽师勿师”!进行智慧的选择,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璀璨之美!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下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精神气质不随俗,奋发进取正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