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析】:弘扬士人风骨,呼唤仁者情怀 总有一束光芒,照耀历史的隧洞;总有一团烈火,温暖民族的心窝;总有一副肩膀,扛起文化的旗帜;总有一声呐喊,振奋同胞的精神。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仁爱思想源远流长,泽被华夏;无数风骨铮铮的士人为民族的发展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时至今日,我辈学人当不负祖先的重托与期盼,弘毅仁德,不懈奋斗,继续肩负起天下的兴亡。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的能量弥天盖地,辐射四海,为中华民族送去宏大而绵密的人文关怀。在这个文化气场中,我们领略过孔子断粮于陈蔡时的坚持,也钦佩过孟子欲做帝王师的气概,以至于关羽的忠义,岳飞的刚直,嵇康的高洁,范滂的耿介,他们的品质经寒不凋,他们的精神万古不磨。这些士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为“风骨”做了最佳注脚,这些光芒四射的生命都为斯时斯世的人民燃烧而尽,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化作不灭的星辰,永远指引后辈子孙不畏艰险,勇敢前行。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许在安史之乱的历史时空里,杜甫在茅屋中微弱的呼喊并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切,他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很久以来都没能化作现实;也许在贪腐成风的乾隆王朝里,郑板桥在夜里听竹时产生的联想也没什么人当回事,他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显得那么势单力孤。但,民族的元气就是一点点培育起来的,文明的火种就是这么零零散散凑到一起,终成燎原之势的。新时代的奋斗路上,在为社会、为民族、为事业做贡献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急于求成,有一份力尽一份心,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积善成德,共襄盛举。 钱理群先生的忧虑不无道理,当下年轻精英们的志趣大有商榷的必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荣誉称号”是对很多优秀大学生的精准点评,对此,我们在心痛和失望之余,不妨去重温历史老人的故事,向风骨如铁的祖先们学一点精神,求一份智慧。当你有感于重任在肩的时候,当你满怀报国壮志的时候,拼搏的信念将更加清晰而坚定;当你以仁爱的双眼关照四周的时候,当你以奉献的志向鼓舞自己的时候,生活的风雨将不再那么凄冷而可怕。 精明如王熙凤者又能怎样,还不是落一个“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下场?利己当然是人之本性,但整个头脑竟装不下任何一个需要关爱的人,也未免不近人情,有负造化之德。不得不说的是,商业浪潮与消费主义席卷全球,很多大好青年都沦陷于物欲的泥淖,所以才或主动或被动地演化为冷漠的自了汉。信仰缺失,利益至上,这是中华民族的新危机,每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国人都有警醒与救赎的责任。 马克吐温说:“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只有当我们真正热爱自己的民族与文化,只有当我们能心怀仁爱地生活,才真正活出了热情与灵魂,才算是一个有风骨、有精神的新时代士人。世界大好,时不我待,让我们志存高远,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奔忙的同时,也放宽眼界和胸襟,为更多需要关爱的同胞送去一份文明的热量。
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
上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是大材小用或是就业难?
下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