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品,望人莫及
人工智能在速度效率上让人不可及,在大数据处理时,其准确度让人脑更逊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在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各种能力的“机器人”,特别是创作机器人引发热议,“立物作诗”令人不可思议。在我看来,机器人的作品是根据数据库中成千上万的作品拼凑起来的,虽算不上网友所说的“对诗词的糟蹋”,但实在不及人类。从这一点讲,机器是冰冷的,其作品自然无情。
人工智能可保障人们的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影子。GPS 定位导航系统、人工智能医疗、高速路口的摄像头、手机点餐购物等,无不贯穿于生活,有了人工智能的参与,生活更方快捷,省去耗时力之麻烦。医疗上如果遇到难解的病症,人工智能可在短时间内大数据分析,找到最佳治疗方案,甚至远程手术…….毋庸置疑,人工智能需要肯定。很难想象,若离开人工智能,人们怎样生活?
人工智能效率高而人效率低。部分城市已试运营无人驾驶,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送货等人工智能项目,便利了生活。不难看出,如果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发挥其优势,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福祉,并推动时代快速发展。
然而,人工智能无情感可言。毫无情感但输入主题,它将随机拼凑,显然短时间出作品,不足为奇。而相比古诗人几天甚至几个月创作的心血,或只为一个合适的字,花费太多时间,表面看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差别太大。人生经历、情感与矛盾纠葛、生命体验等,赋予作品以丰富内涵,可根据相关信息,产生丰富联想,扩展内涵与外延。而随意拼凑的作品,没有温度,缺少真情实感,即使看似合理但不合情。你看这句“赖有公园夏风地,欣喜玩沙遍河山。”读来莫名其妙,但也不排除个别优美典雅的句子。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开始为“到”,后改为“过”“临”“度”“来”“吹”等都不和意,最终在家人送来的一坛使他感到春风扑面的酒中受到启发,确定“绿”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经过反复“推敲”才最终确定,这个过程耗费了诗人的心血与智慧,留下苦吟的痕迹,是机器人没有也不能学会的能力。这恐怕是人与动物、机器的区别吧。因此,人锤炼的文字具有厚重与沧桑感,机器人岂能办到?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再先进的技术也要建立在智慧和情感上,离开这两点,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维系。当然,合理运用人工智能为人的好助手,更好为人服务,但取代人创作经典作品,恐怕不大可能。(周小渝 指导教师:孙延堂)
【升格指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独立与合作,成功的并蒂莲
下一篇文章: 2020年高中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追逐职业理想,成就卓越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