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生梦蝶
许多年后,仍有许多人会念及那对伶人兄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曲朴与华的霓裳。
人间,是抹了脂粉的脸,淡妆浓抹,深一眼浅一眼都是云烟。
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每次抬头望天,他总是记起母亲临终前的那一句“善待阿妹”,这短短一句凝成蝴蝶,时常飘至耳边。他记得当年是他带着妹妹在寒冬腊月在戏园外跪了三天才进了园子。他替阿妹挨打受罚,阿妹窝在墙角静静流泪,那一段质朴无华的岁月啊!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转眼已是十年。当初的兄妹也成长为角儿。血色罗裙间拾级而下的白衣花旦,罗浮仙子素霓裳,他眼里流动的波澜,竟可叫人心醉。如今的奢华岂是当初的质朴可比?说来也怪,其实不过是些抑扬顿挫的曲子,添了几抹华丽的长短句,生生道来一出美丽到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戏文。角色里的帝王将相带来华而不实的快乐,可毕竟还是显出撕裂后破败的颓唐。
三教九流,戏于卑贱。生命是蝴蝶,盲目而华丽;是蝴蝶,却飞不过沧海。
1932年,日军袭击上海,一座歌舞升平的城市顷刻硝烟弥漫。
而于他,仍旧是血色的罗裳,风情的妆。他是要唱一辈子戏的,差这一场都不行。于是在台上唱他的独角戏,我便在千万麻木不仁或惊恐的眼中看见这双绝望的眼,疯癫了,沦陷了,叫人心碎了。终于,他不能忍受这样虚无的华,跪倒在地,泪湿了朱粉凝妆,垂死的光华,不要它又何妨。
繁华,果真是一掬细沙,总会从指缝中溜走。不如那当初的朴,苦涩却让人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阿妹在为他画眉梳妆,阿妹轻喃:“来生仍愿做你的妹妹,相依为命,执朴弃华。”他浅笑,这笑里一片斑斓,是爱,是悟,是舍弃戏园的不悔。在不用仰头寻朴,出手便可触到风之朴的清爽舒心。
自此,世上多了一双蝴蝶,蝴蝶的名字,叫朴。
点评:立意、落笔皆不凡。此文之序,微显其功力。作者将目光投诸梨园这一域,已显其素材之新。以“蝴蝶”为线,将“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故事婉转,扣题精巧,语言雅致,更难得的是作者将文章的人物的情感通过故事的表现而升悟为国家大义。着实让评卷者赞叹。
朴与华
泊于秦淮河上,她是绝色娇娘;漫步于青石小巷,她是世间最羞涩的姑娘。
若想用一个字形容江南的美,无论是朴,或华,我想都是不合适的。想来也是,若能一言以蔽之,那江南就不能称其为江南了——这使人炫目、令人神往、复杂而又简单的江南。
秦淮河里流水的,不是水,是六朝脂粉。这胭脂溶在酒里,化在泪里,终汇到了河里。“我们醉,不以微涩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迎面的暖风带来的,是无尽的欢声笑语,是无尽的奢华。难怪杜牧会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江南的华丽已足以让她背负亡国之恨了。
然而,光靠华美的外表是不能吸引世人全部的目光的。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无数,都偏爱江南,在我看来,更是为她淡妆艳抹之下的清谈质朴所吸引。
蒙蒙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汽弥漫着江南宛如女子一般的雅气。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打破了水面的静谧,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幽静的气息。在蒙蒙薄雾中,周围的一切,石头桥、巷子、小船,甚至自个儿,都渐渐地变淡,变淡,淡到已不可说,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一片的空灵宁静,再配以橹轻划开水面的“汩汩”声和船身轻微晃动的“吱吱”声,江南的质朴恬静之美显露无疑。
其实,若仅仅是奢华,江南也许会沦为一个花红柳绿的销金窟;如果只有质朴,江南也永远是个小家碧玉,不能登大雅之堂。而江南正是集两者之精华,成其这边独好之风景。
有时候,朴与华似乎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它们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溶。华丽到了极点便归于质朴,质朴到了极致也便成了华丽。弘一法师有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或许我们也可以化用一句佛语——华即是朴,朴即是华。
行走在水乡,品味江南的朴与华。
行走于心灵,品味精神的朴与华。
评语:本文是质美兼具的优秀之作,文章将江南喻为女子,紧扣“朴与华”的内涵与关系,把江南的华丽与质朴演绎得惟妙惟肖。文章先写江南的华丽,然后笔锋一转,又写江南华美的外表之下深蕴着质朴的神韵,最后写江南是朴与华的完美统一,阐明两者的关系,层次清晰明朗。语言清新、细腻且富有感染力,字迹工整,字体美观。
朴与华
揉碎桃花红遍地,关山倾倒再难抉。
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又偏爱打扮的出色,有着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尤三姐以她万人不及的绝代风华和倔强的个性,格外耀人眼目。然而,她那华美的外貌却给她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在贾府这么一个肮脏混乱的地方。尤三姐卑微地活着。在贾珍贾蓉的眼中,尤三姐就是一朵令人垂涎的野花。她必须是布偶,任其摆布;她必须是微尘,任其践踏。
然而在那华美的面容下却俨然藏着一颗倔强而又朴实的心。她不认为只要顺了他们,她就能得到荣华富贵,她所想要的知识一份平淡的生活。所以,她终于爆发。像火山喷发,像长堤决口,所有的隐忍的屈辱,积郁的不满喷泻而出。唇舌似剑,刺破了他们衣冠禽兽的堂皇外衣;厉言如鞭,抽打着他们无耻肮脏的糜烂灵魂。
然而,为了生存,那颗朴实的心被封存了。她以那华美的容貌去报复。可朴实之人终究朴实。她明白,金银珠宝买不来生活的希望,肥鹅肥鸭填不满生活的空洞,绫罗绸缎掩不住身上的污迹。她的痛苦,不只是来自最底层空间的压迫,更深的创痛来自于她对自己的谴责。她可以不在乎别人的侧目,却逃不开自己对自己的审判。朴实的她或许也只希望自己只有一幅朴实的面容。如花的年纪却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她华美面容后,到底还藏着多少辛酸的泪水。
贾府的生活就像一个深深的烙印,昭示着她是一个不洁的女人,没人相信她内心的坚贞自首,朴实无华。活着只剩下一副屈辱的躯壳,绝望中,她想到了鲜血,只有鲜血才能洗清她不白的女儿身,剑锋一横,那华美的面容伴着她朴实的心灵消逝了。
或许尤三姐是华美与质朴的矛盾体,却也是朴实华美的完美结合。在她华美的面容下永远藏着一颗朴实的心。亦或是朴实与华美本就是人生底色吧!
她是一朵花,就要绽放;她是一把火,就要燃烧;她是一柄剑,就要挥舞;虽然花儿零落了,火光黯淡了,剑气消弭了,但朴实的心却依旧温热。
点评:这不是作者第一次以“尤三姐”作为文章的素材了。她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挑选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写作。文中所相关的“华”与“朴”都是同学们在写作中所能想到的。难得的是她的主题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得很有深意。
朴与华
朴实,不追求外表的艳丽,而注重内在的光芒,就如那外表质朴的河蚌,不想外壳炫彩夺目,而以内附珍珠展现内在纯洁。华丽,追求外在玲珑缤纷之美,以此来夺得关注,就如双翅光彩的蝴蝶,以己之美艳引人追逐。朴与华,内与外,孰更受青睐。
世人大多是追求朴实无华的。鲁迅先生的文笔虽不华美,但其质朴犀利的言辞为先生争得了傲骨的名声。“乐圣”贝多芬外表朴素,却凭其坚韧品质谱写了震撼命运的乐章。大器晚成的苏珊凭其天籁之音受人尊重,而没人厌恶她的外相。人们常常追求朴实,欣赏它的美。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朴实,而有时不顾及外表呢?为何从未有过“华而不朴”这一形容词出现呢?因为人们总有着这样的观点: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在内在美的前提下,外表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况且,朴实无华的外表更能衬托出外在的美丽。外表不出众的人往往能因内心的美获得比外表美丽者更多的赞美。
华丽总因为其特点限于表面而抛弃,是因为人们不喜欢美丽的外表吗?还是不值得自己去为华丽拼搏?不是的,而是因为人们总认为华丽之下虚无的,飘渺的,让人感觉用华丽来吸引人的一般都是镶金璀璨的空盒子。
然而,我恰恰认为华丽不应该被舍弃,外表不应被忽视。内在美固然重要,朴实也因其衬托的不能舍掉,但如果将朴实与华丽相结合,不是更能起到惊人的效果吗?周瑜因其英姿飒爽和用兵如神而为后人推崇;梅花因其纯洁之美与铮铮傲骨独立于百花之间;《红楼梦》因其绝妙的文采和现世的内涵为后人深究。
朴实因其使用价值而无可非议,华丽以秀美夺人眼光,二者集于一身,妙不可言。但同时,不应过于苛求朴实与华丽。过于朴实,隐含之才难以被发现;过于华丽,便会激起人们厌恨假象之感和审美疲劳。必须把握朴与华的度,适度方显作用。
谁又会拒绝使用“华而朴”来形容事物呢?
点评:本文立意独到,在大多数同学为“朴”喝彩时,此文作者却挖掘出“华”的必要性,最后辩证地提出“华而朴”的辩证统一。善于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作者不是平面地呈现观点,而是有分析、推理过程,是很难得的。略有瑕疵的是,在表述上及材料运用上个别处显生硬。
朴与华
回首历史长河,脑中闪过无数人影,却再没有一道,朴质如他,华丽如他。只有他,是傲然孑立于风中的一支竹,演尽生活的质朴,灵魂的华丽——东坡居士。
有谁会料到,仕途大好的他,会因为一个提议,触怒龙颜,从此踏上一条左迁之路。虽然路途艰辛,但这艰难的生活又岂会将他的信念压垮?他坚信,在苦难的磨砺之下,才能更好的成长,在朴素的生活中自可体会出别样的风味。“暮鼓朝钟自撞击,闭门孤枕对残红。”在这种环境下,体验生活的朴素,不也是美事一桩吗?生活的好坏,不必放在心上,不被荣华所蒙蔽双眼,才最是重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生活的简朴背后,隐藏不了的是那颗充实而华丽的心,在这期间,终于焕发出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风采。苏轼现存诗词三百四十多首,就有过半是在这期间创作而出,他心中有太多想说的了,于是,大笔一挥,胸中的情愫跃然纸上,顷刻间化为卷卷诗词,供人们品味。去品味这华丽的诗词,品味他华丽的内心世界。洗净铅华之后,留下的是朴实的外表和那颗洋溢不住的充实的心。在艰难的环境中。偏居一隅,心却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67):“设计师莱伊恩”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69):“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