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25):“石头与山头”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2/8 17:37:4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立意

①凡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更应该提倡大胆实践的精神。

②莫为假象所蒙蔽。

③要敢于质疑,尤其是要敢于向权威质疑。

题目

①有时,我们离成功就只差一英尺

②莫为浮云遮望眼

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好的段落

质疑是开创的发端。

比萨斜塔上,就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勇士,用他的质疑推翻了一座已经耸立了千年的巨峰;百花广场上,也曾经有一位“为真理而战”的斗士,用他的质疑,推翻了统治了天文学界一千三百年的托勒密体系——一座从未有人怀疑过的“地心说”的山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有人断言,“水稻是不能杂交的”,可是却有人就楞是不信邪,他——袁隆平,不仅成为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之父”,而且他的雄心又使他向着新的高度攀越,他要实现“小麦”的杂交……

[例文①]

一英尺的距离

高三学生  苑菲

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面对未知的恐惧让你跋涉的脚步变得踌躇,可是对生的期冀却令你挣扎着做最后的奋进;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沼泽,沉沉的泥泞让你想到过放弃,可是笃定的信念却在支撑着你,因为你深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菩提”。当走出沙漠,爬出沼泽,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被自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与最后的终点却只有一英尺!

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不要再放大困难,吓唬自己了!迎接这个生命的礼物!

面对未知,有的人迷茫,有的人沮丧,有的人屈服,有的人退却。但要记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英尺!

我们习惯“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布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很多时候,我们活在自设的樊笼里。殊不知行动比单纯的猜想、主观的臆测、消极的等待更有力量!一味的顺从与观望,办法与机会绝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一定还记得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那声怒吼:“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前进!”的确,所有的禁锢都可以打碎,所有的网络都可以冲破,人世间最可怕的是走不出自己的阴影,最大的悲剧在于自我屈服。不要再为延宕蒙上宿命的轻纱,不要再为恐惧寻找冠冕的借口。面对这长长的却又是短短的一英尺,请用坚定书写生命!

面对挑战,有的人积极,有的人乐观,有的人奋进,有的人拼搏。但要记得: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一英尺!

纵然前路迷茫,我们情愿选择追求,因为我们深知距离我们也许只是一英尺的前方就是正途。纵然伤痕累累,我们甘愿选择跋涉,因为我们深谙只要我们向前冲,再冲出一英尺,那边就是广袤的绿洲。纵然可能一无所或,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选择开掘,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深深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失败,前进与停止,有时仅仅就是一英尺,一英尺之上是硗薄,一英尺之下,就有一眼甘洌的清泉在等待着我们去尽情地啜饮。

也许就是在疲敝之时,又继续向前走了“一英尺”,树上掉下的苹果才给予了牛顿万有引力的灵感,使得他为后人建构了一座辉煌的经典力学大厦;也许就是在万般困惑之际,又向前跋涉了一英尺,让马克思终于凭借着他的智慧与执著,用他的《资本论》揭开了资本的全部奥秘;“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许就是在竭尽了全部的心血之时,曹雪芹又向下深深地开掘了一英尺,一部《红楼》成为了古典文学最高的一座山峰……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懦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面对这短短的却又是长长的一英尺,请用笑容回馈生命!

正如经历了过往我们才学会长大,接受了洗礼我们才变得坚定一样,让我们将困难缩小,将拼搏放大,去收获生命的曙光!

世界之大,奥秘无穷,等待你去探索,去发现,去征服:

人生之远,风光无限,渴望你去欣赏,去体验,去开拓!

【点评】什么人开“点评”之先河,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对那些明知自己是在“苦恨年年压金线”,却依旧痴心不改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一向是肃然起敬的!消耗着生命的长度,托举起他人的辉煌;不藏人善,逢人说项,非心胸宽广,视功名如郁栖者,孰乐为之?

我虽不是一个自视笔力已经达到了可与金圣叹、脂砚斋比肩的人,但我无论怎样努力总还是改不掉总是喜欢对我的学生的作文“评头品足”的“毛病”。

读苑菲的《一英尺的距离》,用一句话尽可言罄其佳妙之处:“山一程,水一程,揽无尽风光,拾一路芬芳。”但好“唠叨”的我,老是认为深入透彻点咋说也比蜻蜓点水强。

“一英尺的距离”,长吗?长,如果你畏葸不前,就长;短吗?短,只要你阔步前行,就短。文章还没开篇呢,仅这一题目,已经在向我们传布思想的芳香了!不是吗?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材料中林肯的父亲不就是“输”在这样也长也短的“一英尺的距离”上吗?我们不是也经常要吃“后悔药”吗?“早知我再坚持一步就……”不要再等“事情”有了结果后捶胸顿足,大呼“生活欺骗了我”吧!从现在起,就应该像那“花是情采干是铁”的寒梅一样“总把霜雪蔑”!

好的文章离不开美妙的措辞,但若想每一句话都能如珠玑如云锦,永远只是一个梦!读苑菲的作文,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妙的措辞,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功底使然,我发现,苑菲的文章中几乎每一段都有一句动人、惊人、警人的句子,不,是美妙的措辞。在第一段中,当你读到“可是笃定的信念却在支撑着你,因为你深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菩提’”时,你是否感到眼前一亮,整颗心仿佛被香山的红叶灼了一下,不禁感慨道:“啊,思想原来也可以这样美丽!”在第四段中,当你的眼睛触及到“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时,你是否感到心头一热,眼前仿佛飘来一片云霞,不禁感叹道:“啊,思想发出的特有光辉原来竟是这般耀眼!”在第六段中,当你的眼前兀现出“一英尺之上是硗薄,一英尺之下,就有一眼甘洌的清泉在等待着我们去尽情地啜饮”时,你是否会感到浑身一震,仿佛你的对面出现了一把藤椅,上面坐着的是慈祥睿哲的泰戈尔老人……用不着我再饶舌了吧?

好好地品读一下苑菲的作文吧,“揽无尽风光,拾一路芬芳”,你会收获到许多惊喜的!(孙长江)

[例文②]

石头似山不是山

高三学生  于丹丹

你常说:沙漠不可越,即使鼓足勇气,也难免有被风沙淹没的危险;你怕了。你常说:大洋不可渡,就算加满信心,也难免有被骇浪击伤的悲剧;你惧了。你常说:森林不可穿,纵使装备齐全,也难免有被悍兽巨蟒恐吓的噩梦;你怯了。

于是,你说:困苦是山头,搬不动,推不移,挖不走。

但是,知难而进者才是勇士。当敌人的战机袭来,鱼雷炸响;当人民在呻吟,不列颠在哭泣。是他的那声“就算希特勒侵略到地狱,我们也要和魔鬼站在一起”的壮志豪言,激发了奋战的斗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吹响了希望的号角。他,丘吉尔,把那座看似山头的强大的石头搬动了,便成功了。

但是,愈战愈勇者才是斗士。当文坛被浮华充斥,萎靡掩埋;当思想被束缚,文化被禁锢。是他的那种“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的学者大气,点燃了古文的活力,擦亮了有志文人的双眸,铺垫了散文腾飞的道路。他,韩昌黎,把那座看似山头的顽固的石头推移了,便辉煌了。

但是,百折不挠者才是壮士。当中国被扣上贫油的帽子,冷嘲热讽;当人民热情地期盼,恳切地注目。是他的那股“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斗志,沸腾了黑土地下的热血,舒展了祖国大地的筋骨,挺起了华夏儿女的脊梁。他,王进喜,把那座看似山头的沉重的石头挖走了,便流芳了。

所以,你错了。困苦是石头,肯搬才能动,肯推才能移,肯挖才能走。

其实,沙漠可以越;只要懂得去创造、去开辟,撒哈拉上也会留下你曾拼过的足迹。其实,大洋可以渡;只要知道去行动、去突破,太平洋里也会留下你曾搏过的浪花。其实,森林可以穿;只要明白去进取、去超越,亚马孙中也会留下你曾闯过的气息。

所以,请跟我来,清点好你的行囊,收获人生旅途的通达,品尝“除石”过程中绝对精彩的财富。并请始终坚信“石头似山不是山,困苦扰人不溺人”。

【点评】

丘吉尔,成功了;韩愈,,辉煌了;王进喜,流芳了……她,本文小作者也硬是凭借着“山高难碍鹰翔”的那股子“就是不服输”的劲儿,也圆了藏在自己心之深处的那个不大不小的梦,走进了无数学子想都不敢想的矗立着博雅塔铺开着未名湖的燕园!

但是,她哭过。因为她太有思想,“真诚”得又近乎愚笨,啥都敢往作文里“写”……同样“真诚”得近乎愚蠢的我,狠狠地“剋”过她。“有些话能在阳光下说,有些话必须在篝火边谈论……”我一定是在声嘶力竭了,不然,教室门口怎么会挤挤挨挨凑满了别的班的一堆小脑袋,一律圆睁着惊异的眼睛。她的眼里滚动着的满是委屈和不解交融在一起的泪水。于是,我压低了声音继续对她进行着“正面”教育,“有很多话后人自有评说!”聪明的她懂了,从此她的作文就走向了“正道”。

但是,她困惑过。因为她的孜孜矻矻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又总是写得太长,就是刹不住车……于是,我不露声色地把应对“中国式高考”作文的全部“秘密”,一盘一盘地向外端着。题目“狠”(“狠”就是厉害的意思)点,我举着例子说,鲁迅先生在上海总是遭遇慕名前来索稿的事,烦,也累,于是婉拒着,说自己最近没写什么,但对方还是不依不饶,就讨要鲁迅先生的日记;无奈,鲁迅先生就专门为他认真地写了一组语气调侃见解卓绝的“日记”,取名《马上日记》(意思是马上要,马上就写出来的日记)。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于是就又有人找上门来讨要“日记”,惹火烧身的鲁迅先生万般无奈之下,就又写了一组“日记”,起个名吧,鲁迅先生说,银行有支行,政党有支部,那好,这组“日记”就叫《马上支日记》吧……我的话没完,她就笑了,很是愉快。从此,她的作文题目就越来越醒目抓人了。《石头似山不是山》,就应该是一个明证,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中,林肯的爸爸犯下的不就是被那些“似山不是山”的石头吓住了,失去了战胜它们的勇气的错误吗?这是一个内蕴多么丰富的题目啊!我继续向外端着同样是被“逼”出来的所谓的“文章之道”。开头,来上一组排比句,比如,“成功是一枚果实,只议论它如何甘甜是无济于事的;成功是一种证明,它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一个真理,在哪里洒下过汗水就会在那里收获到人生的惊喜;成功更是一种奖励,它永远属于那些在身后留下了深深足迹的跋涉者……”她又笑了,很是灿烂。从此,她的作文的开头就变得越来越干净利落,三笔五笔,就达到了“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去弃”的“高度”了。本文的开头应该就是一个实例。你一定发现了,三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意思是一样的,可她的用词却一直在变化着:“你怕了”,“你惧了”,“你怯了”。“变化着的语言才最活泼最鲜活”,我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讲的,连我都忘了,可她却不仅记住了,而且实践着……“总写之后,分写之时,采用‘并列式结构’,”我讲着,兴奋地讲着我的“杜撰”;她听着,心领神会地听着她的需要。从此,她的作文就告别了“繁冗”,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本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就是最好的证明!开过头之后,马上就是三个所占“面积”基本相当的小段,三个与开头“虚拟”的概括性事例相反的例子,并列着,严整地站在那里,挑战般的等待着“检阅”。会看作文的人,一定又发现了本文小作者的游刃有余。三句提挈语,均以“但是”起笔,可后面的文字却又不雷同,“……勇士”、“……斗士”、“……壮士”,我们的眼前立刻就站立起三位,不,小作者运用的是以少胜多,以点带面最为传统的笔法,表面上看,写到的只是三位,可站立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无数位面对困难不妥协不退缩的巨人!“结尾,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方法太多,但,”我忽然发现,我也“刹不住车”了,得,甭管他,孔子不是说过“诲人不倦”吗?那就再“絮叨”一句,“但,不管怎么说,你都得‘用好最后一个力’,别给人留下江郎才尽之感!”她不住地点着头,不,从此,她不断地给自己的笔“淬火”,最终“害”得我给她的作文写了这么长还感到兴犹未尽的一篇评语。(孙长江)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