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1、“慈善”的要义是什么?(是“怜悯”,还是“尊重”?是“物质”,还是“精神”?或者二者具备?)
2、“慈善”要高调进行,还是关爱无声?
3、“慈善”重个人公益,还是重回报社会?
4、“慈善”的幸福是什么?快乐的源泉在哪里?
三是对待“受助者”。
思考:对“受助者”的各种态度都能理解吗?
思考的同时,我们想想如下典型事例:
1919年8月11日,美国钢铁之父安德鲁·卡内基因支气管肺炎逝世。正在外界对于卡内基庞大的资产分配议论纷纷时,随后公之于众的遗嘱内容却令世人惊叹。
“现在,我无法判断出为女儿提供些什么才能让她感到最快乐……自由的金钱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错,不能做自私的富翁而过着毫无价值的生活……”在卡内基的遗嘱之中,他把几乎所有的财产都捐赠给了无数慈善组织和美国教育机构。之后,家人遵从遗嘱意愿为他举办了一场低调的葬礼。
有人说,卡内基是上帝财产的管理人,而他的遗嘱则是他最后一本爱心账簿。在立下遗嘱的那一刻,卡内基真正履行了“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警示,带着快乐和幸福离开。
经过如下思考,就“慈善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深度立意:
1、慈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
慈善不是良心发现时偶尔的施舍和恩赐
2、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这就是慈善。
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
3、财富的意义在于更多地助人
4、自理能力的扶持也属慈善之举
5、慈善是种快乐与幸福等
再对受助者进行思考。
材料中的三家受助者,行为、态度各不相同: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3高考作文审题深度解读系列:安徽卷从“过去”到“未来”
下一篇文章: 2013高考作文审题深度解读系列:江西卷从“体验”到“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