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教学 > 正文         ★★★
 
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论据材料处理秘诀(二)论据编写的一般方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0/5/16 18:32:5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二、论据编写的一般方法

  (一)事实论据一般写法与记叙文写人记事有哪些不同点?

  编写事实论据,主要用叙述和议论文字。论据的叙述方法与记叙文写人记事有些不同:

  叙述要素

  (议论性散文)描写及其目的作用

  议论及其目的作用

  (议论性散文)抒情及其目的作用

  字数控制

  记叙文

  一般需要六要素俱全。

  特别是要详略得当地叙述全过程。

  描写始终与叙述紧密结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表现事物特征和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环境,表现主题。

  在记叙的基础上可以议论点题。

  也可以通过人物语言间接议论点题,特别是故事和小说作者常常不直接议论,而以人物为传声筒

  议论是点睛之笔,少而精。

  在记叙的基础上可以抒情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之情。

  抒情也可以与议论相结合。

  800字的文章,最多记两件事情,一详一略。详细的可以写500字左右。若要写多件事情,则用总写——特写的方法,详细叙写一件事,总写概述多件事情。若记一件事,则可以800字全部记叙事件,也可以有少量议论抒情。

  论据的编写

  一般只须介绍人物、事件和结果。时间和地点看情况而定。过程中只介绍能够证明论点的,其余可以省略。

  较少描写。议论性散文的论据可以有一两句描写,目的为突出重点以论证论点;或者是增添文采,增加可读性。

  在论据编写中,议论是不可缺少的。

  议论的目的是分析事例,找出事件发展中的前因后果,挖掘蕴藏其中的道理,以证明论点的。

  较少抒情。议论性散文可以适当抒情,以表达作者的爱憎之情和鲜明的观点。

  一般一个论据连同议论分析最多在300字左右,少则几十字一个略写的事例后加议论分析。

  【训练示例】请将下面故事编写为事实论据,证明“只有不为外物所动,专注目标,才能取得成功”的论点。

  不为外物所动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作桥。

  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尸骨难觅。

  这天,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铁索桥是必须攀附了,路已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索。”

  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

  过桥的健全人说:“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的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你的目标,不论风动还是帘动,只要心不动,你就可能走向成功。

  答:

  【答案示例】

  一行四人要攀附铁索桥,桥两岸是悬崖峭壁,桥下是万丈深涧。他们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一个盲人、一个聋人和一个健全人安全到达彼岸,还有一个健全人跌入深涧,葬身鱼腹。

  为什么那个健全人却不如盲人和聋人?因为他被险恶的环境吓破了胆。盲人不见山高桥险,聋人不闻山涧咆哮,他们都可以一心一意地走稳自己的路。

  还是那个过了桥的健全人说得好:“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的时候,在你的生活道路上,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只有你置“险峰”“深涧”和“激流”于度外,专心致志地走稳路,那么才能走出险境,走向成功。

  【说明】

  原材料连同点明寓意共416字,改写后的论据连同议论分析事例共265字。

  原材料在叙述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改写后的故事没有交代攀附铁索桥的起因,也不介绍经过,只是简介人物、事件和结果。而后议论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来证明论点。改写后的论据将环境描写改为八个字的叙述介绍,将盲人和聋人的语言描写改写为议论句来分析事件,但还留有健全人的话,因为这些语言描写能够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艰难险阻。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原材料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更具体、形象,并且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间接说明道理,而后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改写后的论据以叙述和议论为主,内容更概括、简要,作者直接议论来分析道理以证明论点。

  (二)编写论据要注意什么?

  1、注意根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对事实材料作剪裁和详略取舍,使文章观点鲜明。

  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能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所以一例往往能够多用,但是在用同一事例论证不同的论点时,我们要对材料作不同的详略取舍,突出能够证明论点的部分,删去与论点无关的部分。

  2、要善于分析事实论据,使之与观点结合得更紧密。

  在叙述事实过程中和摆出事实之后要议论分析论据,归纳出与论点一致的道理。如果缺少分析,就缺乏逻辑力量,成了堆砌材料。议论分析要紧扣论点,切忌东拉西扯,不得要领。

  【训练示例】下面两段话,哪一段更适用于“说话”的话题?为什么?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尚忧其民,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广寒士”的呼声;自身被元人所缚,文天祥仍忧其国,高诵“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篇;京官被君王贬谪,范仲淹却忧其君,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他们忧国忧民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折腰。

  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广寒士”的心声共天地并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与日月争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和山川同在。这些人话语的震撼力首先出自他们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源自他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

  因此人格有多高,说话就有多好。要想说好话,就得修养品格。

  答案提示:

  第一段的叙述,引用名言和划线的议论句,都强调和赞扬人物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第二段叙述、引用名言和评论相结合,都突出了说好话的巨大作用以及说话的好坏与品格的高低有关。

  因此,第二段话更适合于“说话”的话题。

  3、运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论证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在运用古代或外国的事例作为论据时,要注意分析论据材料对我们中国现实生活的借鉴作用。或者在叙述古代和外国的事例后,要例举和分析现实中的某些情况,进行对比,指出问题所在。

  【训练示例】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段后面的问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训练题:

  ①指出上面文段中属于古今事例对比论证的文句,并说明其中举例和议论的作用。

  ②文段中举孔子拜师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

  ①文段中把“古之圣人”从师求教与“今之众人”“耻学於师”对比。有关议论是“是故圣益圣,……其皆出於此乎?”,举例和议论目的在于批评“耻学於师”的时弊,奉劝“今人”要拜师求学。

  ②举孔子的古例,目的在于告诉当时的读书人应该学习孔子,不耻下问,以能者为师。形成拜师求学之风。

  4、要注意运用富有时代感的新鲜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一篇800字以上文章的论据一般在两个以上,为使举例更具有广泛意义和现实意义,选择事例不要偏重古代。当然,流传千古的名人事例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经久不衰的说服力,可以并且应该运用。但适当选择今人的新鲜事例会产生更大的说服力。因为正面事例,如已经评选几年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例,还有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例,会以其崇高的品德力量震撼人心,它雄辩地告诉人们,在信息时代和商品经济时代,传统美德不仅不会过时,而且需要大力弘扬,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而那些反面事例,它产生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会以其惨痛的教训警示着处于相同背景中的人,如果重蹈覆辙,就将跌入错误甚至犯罪的万丈深渊里去。

  5、举例要详略结合,两种论据交替使用,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因此论文一般都必须使用事实据论证。为使举例丰富翔实,论证更具层次感,必须注意详略得当地运用论据,注意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交替使用。

  如果一篇800字的文章分别用300多字叙述兼评论两个事例,那就显得比较单薄而缺少说服力,因为人们可能怀疑这两个例子是特殊的,不具备普遍意义。但是限于篇幅,不可能再用300多字举例了。因此我们可以较为详细的举两个事例,再概述几个简略的例子,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另外,理论论据往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意义,因此可以与事实论据交替使用,使两种论据相得益彰。

  而且,举例详略得当,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交替使用,还可以使文章富有变化而有可读性。

(三)编写论据和论证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证,论证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这里将编写论据和如何论证这两个问题一起探讨。

  1、运用课内人人熟知事例,是否让人感到没有新意?

  课内的例子都是典型的例子,而且都是大家印象较为深刻的例子,因此完全可以使用。至于是否让人感到没有新意,这主要在于看你怎么编写和运用例子。

  ⑴老例新用法。

  课文中的例子,往往是用来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的。但是除了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外,这个例子还可以反映其他问题。如果你能够从这些老例子中,发掘出新的启迪意义,那么老例子就不老。特别是名篇叙事作品,其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即使只是名篇选段,也能为人提供丰富的论据素材。

  【训练示例】

  以下是从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内容中提取的观点,请仿造例题的做法,分别用该课的内容编写论据以支持各个观点,编写时注意语言简练。

  例1。

  论点⒈注重修养,造就成功人生。

  论据:信陵君宴请宾客,亲迎侯生,久立闹市,执辔色恭,静候侯生,何等恭谦!何等修养!信陵君的恭谦和修养终于打动隐者侯生为其出谋献策,窃符救赵,永载青史。

  例2。

  论点⒉为官者应思贤若渴,仁而下士,才能凝聚人才,共创辉煌。

  论据:信陵君亲迎侯生,数请朱亥,拔抑塞磊落之才,汇聚门客三千人,救赵存魏创伟绩。

  论点⒊领导者要以品德的魅力凝聚人才。

  论点⒋领导者要广开言路,察纳善言,从谏如流,为国忘身。

  论点⒌一视同仁,团结群众,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论点⒍弘扬急人之困、救人之急的义勇精神。

  论点⒎为国忘身,丹心永照汗青。

  论点⒏心怀全局,互助双赢。

  (救赵存魏)

  论点⒐谦虚有礼,才能广交朋友。

  论点⒑率众赴死勇气可嘉,考虑欠周实不足取。

  论点⒒明察自省,严于律己,虚怀若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⒓深明大义,以理智胜感情,才能成就大义。(泪斩晋鄙)

  从朱亥角度立意:

  论点⒔位卑未敢忘国忧。

  论点⒕不图名利,只为报国。

  论点⒖忠诚守信,人微言重。

  论点⒗知彼知己,才能取胜。

  论点⒘报国需要真才实学。

  从魏王角度立意:

  论点⒙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论点⒚自私懦弱,目光短浅,难成伟业。

  从晋鄙角度立意:

  论点⒛忠诚爱国,就该审时度势,为国计深远。

  从平原君立意:

  论点21。坐而求救,不如群策群力奋力自救。

  (答案略)

【启迪】

  1、叙事作品的人物较多,且性格丰满,分析一个人物的多元性格,或者分析几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就能得到不同的启迪,且能编写出不同的论据证明不同的论点。

  2、一个复杂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不同阶段及其事件经过全程,会给人以不同的启迪,根据这些启迪也可以编写出不同的论据来证明不同的论点。

  3、《信陵君窃符救赵》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而且每读一遍都能有所发现。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诸如《史记》等名着中,会给我们写作提供丰富的论据素材。因此要认真品读课文名篇选段,写好作文。

  ⑵缩写课文事例法:

  【例】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汩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1] [2] [3]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