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学生家长说:“孩子非常爱看书,也读了很多书,就是到写作文时就头痛了……”乍一听,这不是亵渎诗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格言吗?其实不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读书破万卷”一方面可以提高认识、积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及表达方法,这些都是“下笔如有神”的基础。但是写作是一种能力,“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是从读书积累而来的,更需要有经常不断动笔写作的实践过程,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写作能力。试想一个人一直不爱写作,几乎不写作,到需要他写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怎么能够写出来呢?没有书面表达的需求和习惯,读书再多也不可能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具体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规定或建议并不仅仅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教学策略,而且包含着培养“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形象地说,就是“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作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作文能力,更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这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书面表达的欲望,进而养成书面表达的习惯,养成喜爱表达、经常表达、有通过写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的习惯。这种习惯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坚持下去。这样,就不愁学生写不出反映实际生活的文通字顺的文章来。
大丰市实验小学 陈建萍
上一篇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积累和梳理
下一篇文章: 还在为写作发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