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此而言,语文阅读教学便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关爱学生,形成情感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以对学生的关爱为动力和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厉的批评变成真挚的鼓励,才能形成教学浓厚的感情底蕴。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让孩子们的灵性尽情舒展。
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教师要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羁旅的惆怅和思乡之情,教师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配衬下,深情地描述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和内心感受,使学生进入了这首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冲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就会学得积极而主动。
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共鸣。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达意,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最适合朗读,教师抓住这篇课文,激情范读,用心去感悟语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感情。
换位体验,激发情感转化。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时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人物、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发学生情感转化。如教学《丰碑》一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联想、换位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含情朗读,引导情感宣泄。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了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便水到渠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融融乐趣。只有情感的“根”扎深、扎牢了,才会有“枝繁叶茂”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情怀、蓬勃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语文课程。
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 刘茂荣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下一篇文章: 作文也得要“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