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教学 > 正文         
 
专家支招高考作文常见问题
(作者:何永康 更新时间:2006/4/1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高考即将临近,广大考生和毕业班教师对高考作文极为关注,本报特邀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再谈高考作文,以飨读者。

  高考将临,静下心来思考了几个关于高考作文的问题,说出来供高三同学参考。

  一、关于“话题”与“文体”

  已经考了7年的“话题作文”,一大特色是“文体不限”。这类作文的命题,在文体要求和文体难度上应当说是一视同仁的,即既有利于写记叙文,又有利于写议论文;否则,命题者的“文体不限”便是一句空话了。考生千万不要费时去琢磨此题写哪种文体最合适,特别不能把“提示语”里的几句话,依次拿来充当自己的议论层次。这样做,看起来挺省事,其实犯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文体选择和议论思路上“撞车”了!当许许多多考生都扑向议论文,都按部就班地解说“提示语”中的几个小观点时,每一位考生的个性就被扼杀了;他们所写的作文,千人一面,机械重复,套话连篇,阅卷人会越看越生厌,成绩肯定会大受影响。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十多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命题者让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强调这一点,这几年遍阅江苏高考作文试卷,越发觉得此话应当挑明——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然而,据我所知,一些语文老师还在要求学生拼命写议论文,说是比较“保险”。这“保险”,就是我前面提及的按照“提示语”、按照常规思路去写,大家都挤在一起讲“公理”、讲“常理”、讲“大道理”!凡是阅过卷的人都知道,这种高考作文是很难越过中档分数线的!当然,如果某考生平时的思辨能力比较强,临场又迸发出理论灵感,那也有可能写出相当精彩的、有自我见解的议论文来,如去年江苏考区的优秀议论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和《善始之论》(用文言写成)。然而,这种作文可谓凤毛麟角,十分鲜见!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从感性到理性,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到对生活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是那种解说“提示语”的作文无法比拟的,所以,我恳望:

  高考学生应当以写记叙文为主!

  二、如何写好记叙文

  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近几年来,江苏考生越来越忽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这是“话题作文”教学偏废记叙文训练、死抠“提示语”带来的恶果。我以为,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这些要求,在7年之前可谓高中作文教学的“A、B、C”,人人都明白。然而,现在的高考记叙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教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这种状况,2006年的考生必须努力挣脱。

  注意了以上3点,文字通顺,结构完整,一般可得中等分数。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写出比较优秀的记叙文来呢?我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譬如写《尝试》,考生可以这样问自己:这些时,我有哪些“尝试”?熟悉的人中间有哪些“尝试”?这些“尝试”中,有哪几个最令我动感情?其中,又是哪一个最令我心潮起伏,在考场上想起来都很激动?于是,你就锁定“这一个”!这叫做“糊涂识别”,在走马观花中选定最惹眼、最勾魂摄魄的“生活之花”;也就是说,要在快速选材中丢弃“芝麻”抱“西瓜”。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考生自己不动情,写出来的文字焉能打动阅卷老师?1988年考《习惯》,许多优秀记叙文写了千差万别、各具光彩的“好外婆”和“好奶奶”。这些考生的选材很聪明。他们在感情的“敏感区”中进行了快速“优选”——爸爸,不如妈妈亲,“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不如妈妈的妈妈、爸爸的妈妈亲,因为隔代之间的情感格外无功利,格外刻骨铭心!从“宣传”效果上讲,这种“材料”也容易让阅卷老师为之共鸣,因为大部分中年老师会由此想到自己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奶奶和外婆,心弦的共振便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不是在此号召江苏考生都扑向“好外婆”、“好奶奶”。我强调的,是要快速捕捉人类感情汪洋大海中最耀眼的“浪花”。其它如“乡情”、“师生情”、“同窗情”、“手足情”等等,亦是考生们值得去搜索和觅取的“领域”。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这一问题,我在2004年阅卷结束后就强调过了。然而,2005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覆辙。为什么呢?一个直接原因,乃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你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我就从近年来学过的《语文》教材和辅助教材中找,立马召唤到许多古代的山、古代的水,一会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是李太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去年考“豹尾”,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一位古代大明星——项羽,他的乌江自刎确实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心理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这是沉痛的教训。这些时,我发现有些同学依然喜欢到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名言名句中找“材料”。甚至到本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找“材料”。这是很不明智的,这些“材料”多为经典,它可以帮助你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审美水平,但不能拿来“改造”为临场记叙文。如果这么做了,一个直接的后果是选材“撞车”,再一个后果是隔靴搔痒、融不进自我、无法产生动情效应(譬如被某些考生视为“终南捷径”的“故事新编”)。拿来作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如何呢?也不行。因为这些“材料”你知、我知,考生皆知,英雄所见略同,篇篇作文皆“点”此“睛”,这个“将”在阅卷老师的眼里便很快贬为“小卒”了。我在七八年前提醒过考生,万万不可找那些“名人”(如袁隆平、王选)来“帮忙“;因为他们有名,一定会造成”追星族“,而“追星族”永远是没有个性的“陪衬”而已。现在,这个问题还得再认真讲述一番,特别要讲给那些选择写议论文的考生朋友们听。

  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那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同学们无法再求助古代名人或当代名人了。于是“实话实说”,数以万计的考生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面临的最大“压力”——考试。结果很不理想,几乎千篇一律:快要考试了,本人挑灯夜读,全家轻手轻脚,妈妈送夜宵,爸爸关了电视机,“拜拜”足球赛,终于考完了,成绩不理想,老师在叹气,同学翻白眼,妈妈哭鼻子,爸爸吹胡子,于是我痛苦,要振作,要坚强……这种作文,分明清汤寡水,很没味道。怪考生吗?不能全怪,因为他们的生活面就是这么大,他们面临的“压力”的确是“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别开生面、使“大路货”显出一点新光彩来呢?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再复述一次。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明显地落入了俗套。然而,他机智地增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啊,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眼眶甚至有点湿润。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颇有动情力的细节描写,这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这就是我经常讲到的高考作文中的“亮点”。有了“亮点”,你才能摆脱“随大流”的困境,向“发展等级分”进军!说到这儿,同学们会问了:何老师,这“味精”从哪里觅取呢?我想,前面提及的古今经典、教材名篇、名言名句等等,只要你平时多读、多记、多品味,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你提供“灵感”,提供“机智”。再者,在平时生活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荣誉感,多一点责任感,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味儿”的,你的记忆仓库中就会有一些“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到时候快速“优选”,它们会呼之即出的。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里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不是过分理性地提炼出来的“蒸馏水”。就是说,哪怕带有某些杂质、某种污染,也比那种纯而又纯的“H2O”好!我曾经戏说:撇开写作技巧、知识面和词汇量不论。高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小学生。为什么?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多一些顾忌,多一些俗套,多一些粉饰,多一些“欲说还休”。所以,我不喜欢高三学生把自己装扮成相当“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应当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你们的审美取向、思维节奏、情感色彩、文字风貌,是你们“这一代”的。我们这些老、中、青阅卷者,十分珍视高三“小朋友”们的个性风采,哪怕有些“另类”,也能颔首而对之。举一个例。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这么写:进入高中了,不断考试,痛苦不堪,于是设法移植了一位老教授的记忆,从此柳暗花明,考试不在话下,顺利考入了重点大学。(按:写到这儿,很是一般,许多考生都这么构思,“撞车”了!)进入大学之后,头一桩重大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按:这在80年代阅卷时,肯定会引起反感,太不守学生的本分了!)终于如愿以偿,明日要和女朋友约会了。谁知前一天夜里,老教授突然思维活跃,不停思考,害得我彻夜未眠,第二天一觉睡到下午,错过了约会的良机。我责问老教授,他说:“科学的灵感稍纵即逝,我得抓紧它,这也是为你今后的发展着想啊!”第二次又约会了。老教授没有误我。我准时见到了美丽的姑娘,正欲张开口,说出全世界爱情领域最经典的三个字,突然,老教授又发威了,使我吐出来的不是那三个字,而是公式、定理和概念……姑娘一听,白了我一眼,说:“有毛病啊……”扬长而去。我立马同老教授算账。教授说:“看来咱俩的关系得调整调整了,应当以你为主,以我为客,客随主便,主取客长,方能和谐,方能进步。”我听了,拍手叫好,从此咱俩配合默契、相辅相成,一片和谐……面对这种记叙文,我已无须再作评点了,读者们肯定会会心一笑,肯定会喜欢这一老一少。

  三、不要猜题押题

  最近,在一些“变相图书广告”中,有人猜题、押题,甚至“自我诉讼”——某某图书在“变相泄密”。呜呼,高考社会病怎么会恶性发展到这般田地了呢!说得最多的,是今年依然考“话题作文”。今年考什么形式的作文,2006年6月7日上午一定会见分晓,谁也甭去猜,甭去投机!我们认为,每一个考生都不要去理会这一套。你只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从几个主要方面去准备,到时候就一定会应付自如。这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投机,押宝,到头来只能顾此失彼,聪明反被聪明误。本人这些年也写过一些辅导文章,不管是放是收,有一条不敢妄为,那就是猜题。谁有这个胆?

  至于高考作文形式,说白了主要是三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和高三同学,应当实实在在地搞好这三种模式的教与学。

  先说“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题干中“请以‘×××××’为话题”一语认真吃透。从法理上讲,“×××××”是命题者最核心的指令,考生认的就是这个引号里的内容。希望考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数遍,咬文嚼字,弄懂吃透,否则就要“跑题”,一旦跑题便只好不及格了。去年的引号中是:凤头·猪肚·豹尾。一些考生把间隔号“·”误读为顿号“、”,结果这三个词便各自为政了,凝不成一个写作学术语。这就很不妙了。于是真有考生把“猪肚”单独抽取出来,大谈其如何从卤菜店买回卤猪肚,如何细嚼慢咽,细加品尝!这是典型的匆匆扫描、泛泛读题的苦果,实在是前车之鉴。2、我不赞成话题作文前面加一段“材料”,这种“材料”往往造成对考生的“心理暗示”,引得考生跟着跑,滑到它指示的氛围和格调中去。2003年全国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结果把考生引向了“低幼化”,如:记得我上初二时,掉了一块橡皮,疑心甲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不亲;不怀疑乙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很熟。结果恰恰相反,这说明“情感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认知。如此云云,高三学生简直变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2004年江苏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首哲理抒情诗,结果把许多考生引向了虚无,引向了抒情,引向了玩高深、谈玄理。今后不论命题者加不加这些“材料”,我希望考生都不要太迷恋它,只要冷静地读懂它,即可。3、话题作文可以,而且应当跳出“材料”,通篇可以不提及“材料”,只要让阅卷者明确地看到你的作文内容与引号中的内容有内在联系,就算切题。否则,就有可能写成20世纪80年代前期考过的那种“读后感”。

  再说“材料作文”。它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必须紧扣“材料”来写,同时要放开去,联系某种生活实际。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仅仅在作文的开头提及“材料”,而应当在行文的中间“点击”、“回应”一两次“材料”。

  最后说“命题作文”。这种模式与“话题作文”有血缘关系。有时候,“话题作文”引号中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拿出来就是一则命题作文题。1988年考的《习惯》,1994年考的《尝试》,都属于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不需要考生自拟标题的,你只要在印好的文题下做文章就行了。面对“命题作文”,首先要把这个词,或这个短语的内涵吃透。如《尝试》,你就必须注意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第一次”,不能写“第二次”;二是“主动进行”,不能写“被动应付”。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放开来想象、来构思了。其基本原则,与我前面提及的那些注意事项是完全一致的。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