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音乐编故事》作文教学反思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12/8 18:46:1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中年级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像能力发展的最佳期,想像类的作文深受学生喜爱。本次习作训练——“听音乐编故事”是对教材想像作文训练的适当补充。 《鸭子拌嘴》是一首清锣鼓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乐曲本身就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欣赏乐曲放飞想像。这次习作教学将音乐资源与语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编写充满童趣的动物童话故事,是一次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想像作文训练。 教学完本课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是成功的。 一、本课体现了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 本次作文教学内容是“听音乐编故事”,因此采用听力游戏导入的方式,一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来通过听声音猜动物形象,为后面做铺垫。之后学生在音乐声中进行构思,轻松愉悦地进入想像的境界。此外,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安排讲故事的环节既可以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二、将音乐的元素与语文巧妙整合。 本课让音乐成为想像习作的依托,同时,学生的文学创作又丰富了对音乐的认识。对乐曲的介绍,使学生不仅对乐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编故事打好基础,也使他们受到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与音乐老师合作完成教学,既发挥了音乐老师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让编故事变成了实际需要——对音乐老师的音乐教学有所帮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同时也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三、关注和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写作心理。 初听乐曲时不交代曲名,让学生对乐曲表现的动物形象进行猜测,意在引发学生对乐曲的好奇与关注。交流过程中通过适度地指导,教给学生方法,开拓写作思路,同时注意针对学生心理设疑、留白,对故事的经过和结果保留悬念,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预先告知学生后面要“讲故事”“汇编故事集”,也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唤起听故事和读故事的期待,建立起讲述人与听众(也就是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文章有了读者,有了意义,也得到了好的建议,修改完善作文,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价值。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把音乐老师请进习作课堂,是我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希望这种方式能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但这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习作课上音乐元素的把握上可能有失当之处。合作授课中每位教师的作用该如何定位,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展示等等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此外,关于故事集的汇编我会尽快落实。编作文选是我经常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相信一本图文并茂的故事集很快就会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以上是我就本课教学所做的几点反思,希望得到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文章: 《灯下漫笔》教学反思
下一篇文章: 文章原稿与演变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