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网络信息 > 资讯推荐 > 正文         ★★★
 
建立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新体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5/1 21:53:5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好,在我国的语文课改逐步走向深入时,各地在实践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您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观,被老师称为“八字方针”。您能谈谈当时是基于哪些考虑提出这四点的吗?

  张庆:在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实验区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我提出了这八个字,供老师在教学中参考。

  先说倡简。怎么才能学好语文?我以为这并不复杂,《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语文课程标准》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莫测。有些人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而有些老师备课,将《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语文课程标准》说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目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即让学生多读书、多动笔),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是务本。这里的“本”有三层意思:一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千万不可忘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配合学生,不能让学生配合自己。二是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我曾概括为“七字诀”,即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应下大力气抓好,抓实。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人文性凸显出来。目前,有些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这就淹没了语文的本体。我曾听到过一节有关《桂林山水》的“词串识字”课。这节课老师光放多媒体就花了十来分钟,边放边出词卡。然后又让小学生练习当小导游,当堂给扮作游客的小朋友介绍漓江风光。从文化熏陶上,老师的确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识字的任务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词串识字”是“识字”课,识字写字是主要任务。忽略了识字写字,那还叫“词串识字”吗?第三是文本。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因为它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因为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恰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呢?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都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最主要的手段。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一定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还要鼓励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

  第三要求实。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过去朱作仁先生提出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却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什么实效?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一头雾水。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写文章,才能实实在在、明明白白,于人有用,于己有益。对于“训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作文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第四是有度。所谓有度,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反思一下这一轮的语文课改,其前期出现的一些做法并不是不好,而是在“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如,为了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却放弃了教师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强调了自主学习,又忽略了教师的传授;上课时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却把文本丢在一旁;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以多媒体取代了读书;等等。再好的手段、方法,如果没有把握好合适的度,用得过了头,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语文课堂应该追求“和谐、圆融、自然”的境界

  中国教师报:在2007年,小学阶段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整整一轮了。您当时提出了语文课堂应该追求“和谐、圆融、自然”的境界,又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呢?

  张庆:这也是有针对性的。我想重点谈一谈“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有多重功能。多重功能的关系怎么摆?我以为应当追求整体的和谐。要达到整体的和谐,构成语文课程的诸要素就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这好比是做一道菜,主料多少,配料多少,佐料多少,怎么把握火候,都安排得比较适当了,做出的菜才好吃。

  当前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派纷呈,口号很多,这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应当鼓励与提倡的。我想说的是关于流派的命名。现在比较时兴的做法,是在“语文”的前面冠上一个定语,称为“某某语文”。我总觉得这样的称说不甚妥当。因为你打出了旗号,就要努力突显你的东西,如果无限扩张,你就会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其他的维度。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语文课程的异化。我这么说,绝不是反对语文教学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只是想友情提醒一下:要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目标,不要以偏概全。

  此外还要“圆融”。各个维度的尺寸把握好了还不够,还要善于把各个维度融为一体,使之非常圆满,就像一个浑圆的球。

  所谓“自然”则是指在操作层面上怎么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有人说,统一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可一上起课来,还是无法回避:究竟是应当突出工具性,还是以精神熏陶为主?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怎么样怎么样。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中国教师报:在即将出版的《张庆文集》中,您将对语文的感悟归纳为“十四韵”,能否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十四韵”的内容?

  张庆:2004年10月份,《小学语文研究》主编袁浩先生约我写一篇“卷首语”。写什么呢?就写我熟悉的语文教育吧。于是我就写了十首打油诗,总题为《感悟语文》,刊登于《小学语文研究》2004年第12期。以后,我又增加了四首,这样就成了“十四韵”。其内容有习惯、识字、写字、释词、阅读、习作,有语言积累、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学生观、教学观等。这十四首打油诗,大致包括了我对语文教育的一些认识。限于篇幅,我只能就其中的几首说一说。

  第1首:“养成好习惯,恒久乃为功。终生受其益,譬若影随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习惯,不仅指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而且还应包括语文能力本身,如写日记,阅读小说、诗歌,遇到问题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搜检,等等。前人说“幼学如漆”,小学阶段经过长期训练而养成的诸多语文学习的技能与习惯,刻骨铭心,习以为常,可以影响孩子一生。

  第3首:“岂唯纯工具?写字可育人。砚穿池尽墨,笔走泣鬼神。”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电脑都普及了,让学生花这么大的功夫练字,值得吗?“电脑取代论者”只是把汉字看作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殊不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写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也就是说,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灵性。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7首:“教者如媒妁,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 哓哓不中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好像“婚姻介绍人”,其任务就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谈恋爱”。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交流。“介绍人”要有眼色,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恰当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是会惹人讨厌的。如果“双方”正处在“热恋”之中,“介绍人”尽可以放手;只有当“双方”交流出现了“故障”的时候,才需要“介绍人”出面疏通一下。

  第14首:“欲做弄潮儿,莫效抬驴人。广采百花粉,酿蜜由自身。”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一些老师有这样的迷惘:听专家讲座,这个人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说;看名师上课,这个人这么上,那个人那么上,究竟该听谁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个老师说得好:我们要像蜜蜂那样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但要酿出蜜来,还得依靠自身。我们要不迷信,不盲从,尊重实践,善于思考。

  教材要力求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许多人都用“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来概括您主编的这套小语教材,那么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在编写这套教材的时候,您在吸纳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思考和设计?

  张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1994年1月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那时候,小学语文教材中政治说教的倾向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写组鲜明地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观点。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力求体现这一编写思想。我想单就亲情这个侧面说一下。我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情感都十分淡漠,那还谈什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读了我们的课本,个个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汉语拼音有w、y这一课,我就编创了这么一幅情境图(见图1),又配了一首语境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小学生看着情境图,读着语境歌,不光学习了w、y,而且感受到母爱,懂得长大了要孝敬父母。又如在低年级单元练习中,有一首“成语歌”是这样编的:“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插图是:一位小学生有病,妈妈一手端着药碗,一手拿着勺子给孩子喂药。这样内容的课文也有不少,像低年级的《陈毅探母》,讲的是陈毅元帅赶回故乡探望生病的老母亲,他主动地给母亲洗衣服。一般来说,写元帅大都写他的戎马生涯,我们却从亲情这一角度入手,使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们的前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来继承,但不是拿来主义,要容纳时代需要的东西,为现实社会服务。如我们设计的“词串识字”,其中有一课是“春天 春风 春雨/柳树 小草 嫩芽/布谷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见图3),这就是借鉴了传统蒙学韵语识字的经验,但又有所拓展,如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功能,认识事物的功能,等等。这就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能否从自己读书生活的经历,给年轻老师一些教师专业阅读的建议?

  张庆:提高语文素养,要靠“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要博览群书,特别要读经典,读四大名著,要背诵百把篇古典诗词,现代和当代中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涉猎。我觉得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是适用:你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得有十桶水、百桶水。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比如我读小说,喜欢配合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读《战争与和平》,就看同名电影;读历史书,就参阅相关地图;读经典,往往将几个不同的注本对照起来读,等等。二是要配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和写作来读书。这样读书往往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中国教师报:在这么多年的教材实验中,许多实验区的老师都得到过您的悉心指点,大家也被您这种热忱的关爱及其对母语教育的情怀所激励,您对他们,对母语教育的明天,有哪些特别的期待?

  张庆:要建设母语教育新体系,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为此不懈地努力。我把我学习母语以及研究母语的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意在为有志于母语教育研究的年轻一代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我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颇能表达我的心声:“可畏后生骧首去,伫观战绩纪新篇”。我希望也相信青年一代会超过我们,比我们干得更好,干得更出色。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