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桃李满天下了。”我每逢去看望他,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是感慨,也是叹息。我静静地握着他的手,听他讲他和他的学生过去的趣事,心里有一种格外的自豪……
“爷爷……”我抓住他已经不再温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那些爷爷口中的“孩子”手持着它们。你看,那是故宫,那是圆明园……
一位年长的叔叔跪了下来,温和的声音都颤抖着:“何老师,我们回来了,我们带了 世界回来。您放心,我们一直都是您的眼睛!“
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也是你的眼睛,爷爷,我会把这条路坚持下去。我知道,坐在志愿填报的电脑前,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就报师范吧。让我成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美。也让更多人替我,成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来。
从心底里流淌出的文字是最美的文字。文章由大树的故事,联想到老何与他的学生,老何(爷爷)与“我”(孙子)。老何是个山里人,他当起了校长,作起了教师,他像树一样,梦在远方,希望学生和自己的孙子代他实现往外飞的梦想,“一个个飞出大山,飞到世界各地,去那个美丽的“外面”饱览美景”,而他的学生们学成回来时,老何却已经离世。“我”作为他的孙子,要继承他的事业,报考师范,替爷爷去看世界的美,“也让更多人替我,成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来”。
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这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处发着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伤过脸,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讨生活。
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来,揣几个橘子给你爸爸吃。这橘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落寞。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
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朴。你只要走进那里惟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文中的春树是个苦命的孩子,妈妈因家穷而离开,哥哥早早外出打工,只有他与需要照顾的父亲留在破旧的家里,而他小时被开水烫伤过脸,因而自卑;成绩虽优异,但因家穷只念完高中。“大树”没有“翅膀”和“腿”,尚可生长果实并借助鸟兽去旅行,实现梦想。那么春树呢?橘子树长在家乡,可运输到全国各地,哥哥告诉他,在家乡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春树深受启迪,他在乡村里办起小学,让学生们走出山外,成就他们与自己的梦想。记者采访他,他答道“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这三篇记叙文,都是由“大树”出发,抓住“成就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这一相似点构思行文,表达积极创造条件,成就梦想的主题。
作为议论,考生们又从大树身上获得些什么感悟,写出了些什么样的思考呢?
先看第一篇: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总在追我之愿望。
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
唯独忘却自我力量。
大树从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达另一个境地;所谓青春年少也只不过依靠着周身的真实支撑。
我们总寻求寄托,摒弃实践;总沉迷念想,忽视作为;总着眼外界,无睹内在。
理想的寻求与达成,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
无数人败给了外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名师评2015年天津卷满分作文:“范”的界定与具体化
下一篇文章: 名师评2015年天津卷满分作文:“范”的界定与具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