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矛盾与转化
——福建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由思辩性很强的三条格言构成,而每一条格言都包含着矛盾及其转化的深刻道理。
我们先来看每条格言都包含的矛盾面:
格言顺序 |
矛盾面1 |
矛盾面2 |
联想 |
第一条 |
“没有路” |
“成了路” |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之路由“无”到“有” |
第二条 |
“走错路” |
“新的路” |
改革之路由“误”到“正”,由“旧”到“新” |
第三条 |
“走不通” |
“不敢走” |
无论是人生之路,还是社会之路,首先是要“敢走” |
接下来,我们还要注意这些矛盾方面是可以转化,需要我们“找出”或进一步思考转化的条件。
下面我们还是表格例析如下:
格言顺序 |
矛盾转化 |
转化条件 |
立意思考 |
第一条 |
“没有路”到“成了路” |
“走的人多” |
无论是个人之路,还是社会、国家、民族之路,都是“走”出来的 |
第二条 |
“走错路”到“新的路” |
“吃堑(得教训)”“长智(摸索新办法) |
改革之路要经历摸索的过程,不要怕犯错,要在摸索中创新 |
第三条 |
“走不通”是因为“不敢走”,要走通,就要敢走 |
“敢”(表现为态度与勇气) |
无论是人生之路,还是社会之路,关键的是勇气与锐志 |
福建卷作文,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须得有如上思辨基础,否则,要么流于表面,要么偏于材料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