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作文点评 > 正文         ★★★
 
2012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横读与竖读——湖北卷高考作文审题谈
(作者:龚志华 更新时间:2012/7/21 9:19:0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横读与纵读

——湖北卷高考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横读,指的是根据作文材料中的不同人物的观点进行审读。

纵读,则是按材料涉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思考的读法。

先说横读

1、老师的感慨:“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我们读出什么呢?

表面上是老师为“家书”这种形式难再遇而伤感,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渐渐消隐的忧叹。

2学生甲的观点与理由:“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读出什么呢?

强调传统家书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是对教师慨叹的拨正。

与教师的主张一致。

3、学生乙的观点与理由:“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我们读出什么呢?

应该与时俱进,放弃旧的书写手段,而采用更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对教师慨叹的认同与论证。

与教师的态度与主张相反。

4 学生丙的观点与理由:“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我们读出什么呢?

家书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形式变了。(表层义)

只要真诚地表达,何必拘泥于形式(深层义)

这位学生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家书”“书信”难再遇的问题,在他看来,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家书”。

5、学生丁观点与理由:“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我们读出什么呢?

不仅“家书”的形式变了,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的形式都变了。

以上的横读,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五个人围绕家书随时代而改变所作的不同角度的感受、思考与认识。

我们要知道,“家书”实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扣住这一核心,我们可以得出与师生五人相应该的作文立意:

1、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

2、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之“源”。

3、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

4、传统文化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横读,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多向思考。

不过,单“横读”不妥,还需要竖读。

读完湖北卷材料我们会发现,其间有一条纵轴,这就是由古到今,包含了一种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见,“变”是不可抗拒的。

关键是“变”什么,如何“变”。这就需要辩证法。

就材料涉及的传统文化而言,我们可以确定如下核心立意:

传统文化形式可变,但美的本质不能变

拓展开来说:

生活形式在变但生活的本质不应变

如“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电子书与纸书”之间的进与退等

从古今发展观角度来说:

形式再变,美的本质不应变,科技含量高的形式与美的内容并不矛盾

经过横读与竖读,我们可从中思考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旧手段与新科技、内容与形式、科技与人文等关系,讨论“传统的东西要不要”“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变与不变”“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系列问题,从而超越“谈科技的利与弊”这样的粗浅的立意。

 

最后附些精彩写作片断

130多年前,很多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依然是铁锹铁锄,犁地靠牛,现如今,很多农民用上了“铁牛”、插秧机、收割机,农民耕种的工具是变了,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没有变。铁锹铁锄能种出沉甸甸的稻谷,现代化的工具不是同样能种出白花花的大米么?相反,如果没有了对土地的那一份深情,你就永远坚持用铁锹铁锄也挖不出劳动的美,挖不出生活的美。可见,形式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保持美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面对传统与时尚,我们应以更包容的心态,或者说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

2、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3、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4、我总爱望那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去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祝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寒霜露重,望君保重。”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在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春,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语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文革间写下的《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那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泪光下去的。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