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的作文——即使不是离题的作文。
十、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木匠从实用主义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这是材料给定的内涵。理解这层内涵,对于准确立意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选好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或者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
天津卷这道“材与非材”的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不同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审视人生定位,重新正确认识自我,也是提倡换一个角度,发现自身潜力。考生若写议论文,构思时要拟好全篇提纲,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制胜,分析要深入,例证、对比论证最好都有一些,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体现行文的思路。
十一、福建卷
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评析]今年福建卷作文题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人文素养,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选择,考查思辩能力。具体评析如下:
一、突出人文素养,还原语文本质。试题容量大、含义深,端正了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能读书、读好书,能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养成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为什么要提供多位历史、文学人物?为什么这些人物涉及古今中外、科学人文?为什么要让你自选人物、自定话题、自选角度作文?就是既要考查考生阅读的量度、广度和深度,也要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这就给今后的语文教学以鲜明的导向:那种沉溺题海、不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孤陋寡闻、胸无文墨的语文教学,是不适应高考改革的发展的。语文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而且要阅读历史典籍;不但要学习人文,而且要学习科学;不但要学会一般性阅读,而且要学会研究性阅读。这个导向也要求作文和作文教学务必还原其本质:作文就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作文的表情达意要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撑;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读写结合,通过读写结合,扩大知识积累,夯实思想积淀,提高思辩能力,掌握作文章法。这种突出人文素养,还原语文本质的作文命题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语文教学只有正确把握、遵循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在传统与现实、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中,才能实现自身改革的成功与跨越。
二、强化思辩能力,还给学生思想。命题体现出强烈的“人性”意识。历年的作文命题,大多未能把考生视为活生生的“人”,命题者总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去束缚考生的思维,限制考生的思想。今年福建卷作文命题,革除了这一弊端。从命题内容到命题形式,都不设定任何判断,而是引领考生走进浩瀚深邃的人生时空,在历史的进程和文学的宝库中去与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学人物会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志趣爱好、情感体验、思考感悟去选择自己或崇尚、或敬畏、或褒扬、或针砭的“人物”,以活生生的思想、活生生的灵魂,与之进行一番透心彻骨的“对话”,进行一番摄魂荡魄的碰撞,进而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之间给出客观的评价,提出独到的见解,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命题,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和思想积累,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务真求实的文风;极有利于学生灵气的挥洒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极有利于学生读写思维和价值选择等心理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
三、取消话题定向,鼓励多元选择。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以话题本身限制了作文立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能写“丰富多彩”而不能写“答案的惟一性”:“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也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从其他角度立意。今年福建卷的作文命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话题定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话题,这实质上是把作文命题置于“考生为本”“全面自主”的情景之下,让考生以自己的认知实际、认识标准,去洞察历史与现实,去关照科学与人文,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探求、揭示“人”“事”“理”“情”“典”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自主思考定角度,激励学生展现“真我”,以“真”立言,表真切之意,抒真切之情,立真切之见,写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文。这不仅是作文的解放,也是心灵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这一命题也存在一点不足,那就是题目中的人物虽然丰富,触及面广,但像“霍金”这样的人物少了些,以致削弱了试题的时代感。作文命题,不但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文学,也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时代的经典、时代的人物,崇尚时代楷模,追求时代理想。话题离考生的体验近些,感受强些,无疑会更好。
十二、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记者采访一位名人的母亲时说:“您有这样出色的儿子,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功成名就固然令人骄傲,我们已经习惯了引英雄式的成功、成就为自豪,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得极其平凡的。显然,辽宁卷“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的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启发我们关注现实生存,关注生活细节的伟大,在真实的世俗生活中追求生存的乐趣。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即等同于平庸。事实上,鄙弃平庸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一个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平凡而充实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值得自豪的。
十三、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重庆卷作文题在平易中包蕴着深刻的道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就存在着矛盾,有人主张“超越自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有人认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因此,试题丰富的包容性使学生可以从迥然不同的两个方面作答,有利于大多数考生在有话可讲的前提下显示自身的认识水平。而且,这道题目颇具生活气息,富有亲和力,显示出“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自我认识”要不要与“他人期望”保持一致,这场争论或许注定没有结果,但这个辨析过程却是充满意味的,正如试题所说的那样,“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的来说本题难度适中,给各个层次的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引出话题的材料含义比较明确,实际上是为考生认识话题提供了一个实例,一般情况下不应有误判或过于离题的想象。同时试题还蕴含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认识自我”以后怎么办?这就给部分考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十四、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湖北卷题目浅近,寓意深刻。在现实生活中,真要买“昏镜”的人自然是没有的,但是自命不凡、自我感觉太好,因而不愿意接受别人批评,希望“模糊”的人,却还真不少呢。顺着这个角度写下去,应该可以把握命题意图了。
具体作文时对于材料和话题须分析清楚。可以说,谁分析得深,分析得广,谁的文章就占有优势,而材料及提示语中包涵着相当丰富的启示。话题材料突出了“昏镜”与“瑕疵”,考生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思路:照“昏镜”有什么弊端?照“昏镜”怎么就不能看清“瑕疵”?看不清“瑕疵”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人怕照“明镜”看清“瑕疵”?买了“明镜”就一定能看清“瑕疵”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昏镜”?怎样避免错买“昏镜”?甚至可以谈如何化“昏镜”为“明镜”,倘若只有“昏镜”如何尽量看清“瑕疵”……行文不能就事论事,完全可以随话题扩展开去,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买镜”一例探讨人性的弱点:不能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外表美而忽略了实质。如果视野开阔,还可以针砭时弊,指出有许多人、企业、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完美”,宁可用“昏镜”的标准来看己看人,比如:假酒、假药、假奶粉曾遍布市场,不就是造假者用了“昏镜”而看不清良心吗?许多地方不思深入改革、振兴经济,却大搞形象工程,不正是有些政府部门在“昏镜”价值标准的驱使下忽视了内在美吗?有些毫无贡献可言的中小学教师,竟能与功勋赫赫的大科学家们并列于某些“名人录”上,不正是因为出版者拿了黑钱而以“昏镜”看世界,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吗?还有中国足球,遍树“昏镜”,一再跌倒却还不能看清自身发展体制的局限,反而是盲目追风——什么巴西风格、法国风格、荷兰风格甚至韩国风格,一概眼红,朝令夕改,这是不是“昏”?对于材料中的“十人”“九人”,考生也不可忽略。这表明这种人性缺陷带有普遍性,于是也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考生还可谈谈那唯一选择“明镜”的贤者,指出他的高明所在。举例分析时要注意紧扣话题,并非所有与镜子相关的材料都可以写进作文。当然,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史镜”论,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照镜的故事等是可以引用的,但要用得恰到好处。考场上这些事例的阐发,靠的是平时积累,同时也离不开临场时敏锐的思维。
十五、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 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 字。⑥不得抄袭。
[评析]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进而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任务。今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语言与沟通”,体现了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它比去年全国卷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要清楚明白一些,审题难度不算大,考生一般不容易偏题。联系实际作文,考生应该还是有话可说的;但要写得精彩,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很大,毕竟类似的话题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且语言上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也是不容易谈深入的。
话题中的“语言”一词外延其实是很广的,并不限于材料中的方言问题,所以除了谈语言要突破地域性,提倡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之外,还可以有下列几种立意:一、写学好外语以促进沟通,“外语”是包含在“语言”范畴之内的。二、语言造成的沟通问题有时不是语音方面的,也可能是内容、语法、词汇、修辞方面的,比如当前一些网络语言(520,7456,蛋白质,NND等)让人很不明白,可以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不能让类似的“酷”语泛滥。如此立意,不但完全在话题范围内,而且很有针对性,也很新颖。三、写与人沟通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有时应委婉些,否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四、反向立意,主张“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写一些外省人到广东来也要入乡随俗,学一点粤语,以免造成交流时的误解。这样的观点相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就显得与众不同,尽管它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不太一致,但也是有道理的,也扣住了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抛开“语言”,只谈“学会与人沟通”,因为这和“语言与沟通”是有区别的,“语言与沟通”是关系型话题,两个方面都应涉及。另外,有的考生由冯妇的寓言故事中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按照这个观点来立意,无疑是离题了。考生应该明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如果是写材料作文,你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自己的观点写一篇文章。比如从东瓯国君的角度来看,可以写领导者用人要得当,不能轻信传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冯妇的角度来看,可以写做事不能太轻率。而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试题的一个引子,一个例证,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材料后面紧跟着的提示语。本题的提示语说得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你谈“语言与沟通”的问题,根本用不着你重新去发现、挖掘其他寓意了。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评析
下一篇文章: 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为爱撑起一支长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