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材料通过数字对比展现了文化交融的现实。中国传统节日18个,而引进的西方节日达400多个,这种数量悬殊反映出全球化时代文化流动的不对称性。其次,材料暗示了现代人节日认知的碎片化。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国际节日、洋节构成了复杂的节日谱系,就像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社交账号,每个节日都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资源。这种状况容易导致节日内涵的浅层化。更深层的是,材料引发了关于文化主体性的思考。当节日变成“选择困难症”的菜单时,反映的是当代人在传统文化继承与现代文化接纳之间的摇摆,这种矛盾实际上体现了文化自信建立过程中的正常阵痛。
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命题:在节日爆炸的时代,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地拒绝外来文化,也不该在狂欢中迷失自我,而需要建立更具主体性的节日观。就像品茶时可以尝试咖啡,但不应因此忘记茶道的精髓。我们应坚守传统节日的文化根脉,理性看待外来节日的多元价值,用心赋予每个节日情感温度,在众多节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让节日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调味品”与“加油站”,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色彩与力量。
写作时,开头可从当代节日泛滥现象切入,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文化”的核心问题;中间分三部分展开,先分析节日数量激增背后的商业驱动与文化焦虑,再对比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与外来节日的消费特征,最后论述节日应回归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承的本质;结尾呼吁建立节日筛选机制,主张以文化自觉重塑节日价值,让节日真正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
立意:
1.节日泛滥需节制,文化传承要精选。
2.理性看待洋节,守护文化根脉。
3.在多元节日中寻找精神归宿。
【佳作赏析】:节日之河,悠悠流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6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窄门里的星光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