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既然是“难题”,必定很难通过一个“新名词”就立刻解决。“新名词”可能只是一种尝试,一种想法,不仅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判断是否合理有效,也更需要群体的认同与支持,以极大的执行力将“新名词”所代表的新方案很好地落实。就像王安石变法,提出“青苗法”等新名词,看似有益于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却因为执行不力等原因失败,并不能解决难题。所以材料更多强调的是新名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了解现实,明白现实如何变成如此,有助于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将理论创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需要多方协调,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思考,考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新名词的提出对于破解难题具有启发性作用,但实际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综合施策、深度实践与持续努力。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新名词并非万能钥匙。接着,肯定新名词的提出能够启发思维创新,为解决问题提供新视角。比如商业领域中的“共享经济”“数字化转型”等新名词,促使企业重新审视经营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了新的发展。然后辩证地指出新名词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差距,解决难题需要更多努力。有些新名词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技术、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限制,难以立即应用。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治愈某些遗传病,但实际操作中需要面对伦理、安全和效率等多重挑战。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出解决难题需要综合施策,新名词只是其中一环。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新名词和现有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教育领域,推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岁月如歌,三不朽的回响
下一篇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点赞发乎情,差评止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