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唐诗的魅力,心灵的滋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3/12/1 7:42:5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唐诗的魅力,心灵的滋养

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今年夏天,多地高温持续,比夏天更“热”的,是一首首当年背过的唐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暑期大火的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中,它们穿越千年时空,仍是如此鲜活滚烫,仍是如此直击我们的内心。

诵读和欣赏古诗词经典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或是精神成长有哪些帮助?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古诗词?......

围绕这些问题,语文课上以“今天,我们与古诗词”为话题,举办一次班级研讨会。请你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任选角度,提炼观点,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本次作文的主题是今天,我们与古诗词,要求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古诗词的渗透以及古诗词学习对个人素养和精神成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对心灵的慰藉、对审美情趣的提升等方面来谈。
  2. 古诗词的渗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古诗词有哪些具体的渗透?例如,在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文学创作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的影子。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说明古诗词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
  3. 古诗词学习对个人素养和精神成长的帮助:古诗词的学习对我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有哪些帮助?可以从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累、道德观念的熏陶等方面来展开。
  4. 今天如何对待古诗词: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古诗词?可以谈论古诗词学习的态度、方法,以及如何将古诗词融入我们的生活等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次作文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古诗词学习对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古诗词的渗透以及古诗词学习对个人素养和精神成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古诗词,穿越千年的心灵共鸣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热爱古诗词的高中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感悟。

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我认为古诗词既是必需品,也是调味品。作为必需品,是因为古诗词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们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而作为调味品,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歌曲、影视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诗词朗诵,古诗词就像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在现代社会中,古诗词的影子无处不在。从脍炙人口的电影《诗词大会》到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古诗词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此外,许多现代歌曲也融入了古诗词的元素,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许嵩的《庐州月》,这些歌曲把古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让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课本中的名篇佳作,到影视剧中的诗意场景,再到日常生活中的诗词佳句,古诗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比如,当我们看到美丽的夕阳时,我们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鼓励自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诗词已经成为我们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重要方式。

古诗词对我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有哪些帮助。学习古诗词,让我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我懂得了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正是这些古诗词,让我在精神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如何对待古诗词。我认为,我们要珍惜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努力学习、传承并发扬古诗词文化。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品读、感悟,从古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让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穿越千年的心灵共鸣。让我们一起珍惜古诗词,传承古诗词文化,让古诗词在我们心中永远鲜活滚烫!

谢谢大家!


【佳作赏析】:唐诗的魅力,心灵的滋养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炎炎夏日中,一首首唐诗名篇却火爆异常,激荡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诵读和欣赏古诗词,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音乐、影视作品等日常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中,古诗词无处不在,其影响深远。

在我们班级举办的今天,我们与古诗词主题研讨会上,同学们结合自身心得,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古诗词的独到之处。我深感古诗词的魅力无穷,也更加明确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应当珍视这份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古诗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古诗词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之更加精彩。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词无处不在。课本中的名篇佳作,日常交流中的诗词引用,古诗词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正如研讨会所展示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更能滋养我们的精神成长。当我们为生活奔波劳碌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让我们领略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面临困境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激发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感叹时光荏苒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让我们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沉淀内心,提升审美。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缠绕,内心变得浮躁。而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恰好可以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同时,古诗词的欣赏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当然,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让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我们还可以尝试将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诗词作品,让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热爱古诗词,学习古诗词,让古诗词的韵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流淌,让古诗词的精神滋养我们的心灵。

谢谢大家!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