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审视主观臆断,洞察客观真相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3/9/8 13:25:3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审视主观臆断,洞察客观真相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作文题来源于学科网)

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平?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这两则材料都出自苏轼的作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了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听到某件事情时,只凭臆断是否可信?而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则表达了对庐山真面目的不识之感。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联想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事物的真实面貌和本质?人们往往只能凭借自己所处的角度和视野来判断事物。而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使得我们无法全面地认知事物。

因此,在写作中可以展开以下方向:

  1. 主观与客观:探讨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观臆断是否可靠,以及如何通过客观证据来辅助判断。
  2. 视角与局限:分析视角对认知的影响,讨论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理解和评价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拓宽自己的视野。
  3. 真实与表象:探讨事物的真实面貌与表象之间的差异,思考如何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
  4. 价值观与认知:讨论个人的价值观对认知的影响,思考价值观是否会使人们对事物产生偏见,并提出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或者综合多个方向展开,通过举例、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等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等写作要求。

 

佳作赏析

【佳作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过载和盲目相信的问题。我们常常通过眼见、耳闻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呢?

苏轼先生在《石钟山记》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平?他以自己登上石钟山为例,指出了人们对于未曾亲眼所见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主观臆断。同样,在《题西林壁》中,他又以庐山为例,强调了站在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认知。

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对于信息获取与判断的思考。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论某件事情时,是否应该立即相信?当我们看到某个事件被报道时,是否应该毫无保留地接受?答案并不尽然。

首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具备辨别真伪、分辨善恶的能力。只凭媒体报道或者他人口传耳闻,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很多时候,媒体会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事实、曲解事件,而人们也会因为个人立场和偏见对事物进行主观判断。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要有批判性地思考。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亲自去了解事物,而不是单纯地听信他人之言。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登上石钟山后发现它与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这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去体验,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信。

最后,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世界如庐山一样广阔而复杂,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去看待问题。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仅凭片面之词就对他人做出评价或者下结论。只有拥有谦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他人的观点和不同的立场。

综上所述,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时应该保持审慎和理性。要学会辨别真伪、主动亲身去了解事物,并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避免盲目臆断,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的时代,要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并用自己亲身经历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信。让我们摒弃盲目相信和臆断的习惯,努力追求真实与客观,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佳作赏析】:认知的局限与拓展

人们常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名言引发了我对认知的局限性和拓展性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然而,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就像苏轼所说,事不目见耳闻,即使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某件事情,却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它是否存在或发生过。这种以偏概全、凭空臆断的行为是由于我们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所导致的。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置身其中,也未必能够全面地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味着同一座山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角度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庐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它既可以被看作连绵起伏的山脉,也可以被看作是单独的峰巅。这种局部性和片面性使得我们很难真正了解事物的全貌。

然而,尽管认知有其局限性,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来更好地理解世界。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新观点和信息,并从中汲取智慧。通过多元化的阅读、交流和思考,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从不同角度去审视事物。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与经验积累。只有亲身经历过某件事情,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义。最后,我们还应该学会批判性思考和分析问题。不轻易相信表面现象和传闻,在获取信息时要进行深入调查和辨别真伪。

总之,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并努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只有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实践经验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的产生。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我们将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佳作赏析】:不要套作,发现真相的勇气

近日,我阅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和《题西林壁》,这两篇文章引发了我许多联想和思考。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取的。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在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之前,我们不能随意臆断事情的真实性。正如苏轼所言:可平?显然是不可以的。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事物。

而在《题西林壁》中,苏轼则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告诉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意深长的描述给人一种错觉:当我们身处于某个地方时,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象,并不能完全了解它的真面目。因此,在没有全面了解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就下结论是片面和错误的。

这两篇材料引发了我对于看待问题是否准确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和片面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然而,这种做法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通过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原因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正如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仅凭听说就否定一门学科或者一个知识点。只有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且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同样,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不能凭借第一印象就对他人做出评价。只有与其建立深入交流并了解其背景、性格等方面之后,才能对其有一个真实、全面的认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避免过早地下结论或盲目臆断。要善于收集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以求得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总之,在没有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之前,我们不能轻易臆断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凭借局部的信息就对事物做出评价。我们要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善于收集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真相,并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

 

【佳作赏析】:超越臆断,认识真实的旅程

一直以来,眼见为实这个观点被广泛接受,意味着只有通过亲眼目睹才能确定事物的存在与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臆断的误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平?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于人们判断事物的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些观点和看法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或者是听说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然而,这种臆断往往是片面和不准确的。就像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

[1] [2]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