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既要重视外因(环境),更要重视内因(自身)。

【佳作赏析】:如切如磋,在环境中锤炼成长能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流淌着古代智慧的名言,与“孟母三迁”传达的教育意义不谋而合。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高速向前,我们不禁思考:难道要等待环境来改变我,影响我吗?孟母的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启发意义,但对于个人成长,环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愚以为,在变化的环境中,更要努力锤炼自身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环境是什么?是一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对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一篇17年的博士论文的致谢让广大网友泪眼婆娑。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黄国平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黄国平来说,是艰难的环境“曾益其所不能”,让他成为拥有超乎常人的心志。但我们同样要清楚,环境只是“他驱力”,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原生动力。正因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才有勇气、有自信走出泥泞,迈向更好的未来。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信仰、信念装进行囊,才能拥有昂扬的姿态,愈挫愈奋、愈战愈勇。
所以你看,当环境没有办法改变时,解决之道就在于改变自己。而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催生“等靠要”的心态,消解奋斗的恒心。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针对四弟“找馆出外”,谓“出外较净耳”的读书习惯,说出“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的论断。的确,学习与环境并无绝对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心态。人是有专注力和意志力的,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让自己迷失在内心浮躁的密林。苟志存高远、一心向学,哪怕是闹市也能心有定力。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常拿着书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专心专注的能力。这种“闹中取静”的定力,无疑有助于我们涵养“每临大事有静气”品质,同时这也是面对变化环境的灵丹妙药。
我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理想的院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这也是寒窗苦读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环境与成长”的主题,不是要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相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都希望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更像是一个人成长可期的“终点”,而不是赛道的“起点”。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
守住内心宁静,如切如磋。锤炼自身能力,致力于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息,贡献所能,无论环境变化与否,都能成为独好风景。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谱写尘烟生花的中国故事
下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