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特别感谢他的妻子蒋英,一位为他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人,“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对钱老来说,艺术不仅打破了他认知的边界,也为他的科学研究持续提供思维的活水。无独有偶,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时常在乡间田野中演奏,这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涂抹上艺术的色彩。他们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也在创造科学之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披荆斩棘,这也为后辈在追寻“美丽人生”的道路上以深刻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宣传“美”的方式变多了,但我们对美的感知力仿佛却在走下坡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人类高质量男性”、“耗子尾汁”这样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审丑狂欢”。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里“美育”的长期缺位和边缘化。有的人认为“美”是艺术家的事情,学校“美育”课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人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与“美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难道我们要让“以丑为美”、“以畸形为美”之人拉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吗?
我们总觉得“美育”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去年,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人驻足。落樱缘何不扫?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抑或是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上海这一措施启发我们:只要细心发现,生活到处是“审美”的第一课堂,我们总能找到其中诗意和远方。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让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心灵,让美育成就孩子们的“美丽人生”。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兼职的味道,你应去尝尝
下一篇文章: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主见拓宽生命,思想成就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