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内在精髓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和谐。
中国古人注重整体思维,追求由博返约。“尽精微”的目的是“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
因此,“致广大”与“尽精微”是相辅相成的。
“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求人生在站位上要高,格局要大,目标要宏,视野要阔,胸襟要廓;在为人做事上,要注重细节,关注小节,善于从易小之事上入手,精益求精。
这句话凝结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智慧,启示我们干事创业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它的思维精髓是: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
考生可从四个层面去把握题意:
一要明确徐悲鸿先生对绘画的要求是“致广大,尽精微”;二要结合材料明确“致广大,尽精微”的含义;三要讲清楚“广大”与“精微”的关系;四是可将徐悲鸿先生对绘画的要求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
考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阐述自己对于“致广大,尽精微”的具体理解,可以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在这范围内写作,都属于符合题意。在写作时,要扣紧“广大”和“精微”,并准确解读其含义,将理论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
考生写作时,如能涉及“广大”与“精微”,并结合实际谈思考和感悟,但未能明确阐释两者关系,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按三类文打分;
考生如只是简单的提及材料或扩写材料,未能联系现实深入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按三类下打分;
考生如脱离“致广大,尽精微”,谈绘画创作等,或者虽在“致广大,尽精微”这个范围内,但不能正面解读含义,客观看待问题,则视为偏离题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六顶思考帽》之我感
下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整体入手再取舍,方可构造宏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