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莫让善良成为空谈 |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1/7/31 21:27:2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一旦善良在行动上缺席,必将反噬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体系,摧毁善良存在的根基。行动层面的缺失,让社会失去了善的引导作用与模范作用,这对于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界针对“狼孩”的种种实验表明,人在成长之初对于社会引领熏陶的依赖性;倘若行善之风气凋敝,人类也必将在代际传承中丢失善性。何况这不仅仅作用于后代。随着人们渐趋习惯于言语表达的善,实际行动的善就会因为烦琐与复杂而被我们的惰性抛弃。没有了身体力行的约束,整套良善价值观体系都会破裂,甚至崩溃。“人就渐渐失去善良”绝非危言耸听。由于我们习惯了法制社会的框架,使自然的将引导人们向善的工作抛给了成文法律。殊不知真正善良的培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康德说“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欺骗与背叛,唯有足够的定性才能在生活实际中弃恶扬善。这定性使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经典作品的激励作用中来。因此,常况性的善与行动中的善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广泛的体象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培养善良的火种;最终这微弱火种要以实践回馈给社会中,方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向善之风。 不过,我们同样不必过分忧虑名实不副的困境。人的意识与人的行为总是并行,坚信着社会中存在并需要善良的人,无需担心自己的内心不能得到公正的诠释,因为善良是他们生活的希望。 听着教室里“人之初,性本善”的书声琅琅,看着《感动中国》里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空气里都能嗅到善意的芬芳,我们确也无限接近于善良。只要逼出名为行动的一步,便到达了多少人心向往之的彼岸。
上一页 [1] [2] [3] [4] [5]
上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成为别人和成为自己
下一篇文章: 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