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托,才能从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暂时脱身,留一点转身的余地。
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情节让人感叹,说的是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见到的情景,其中写道:“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是令人感慨的风雅。不济的时代,出一两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不稀奇,可是,这“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风雅,却不是哪里都见得到的。
所以,真正的風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
缺乏风雅的时代,是一个鄙俗粗劣的时代,也是文化和情趣消退的时代。在世俗中保持一份高雅的情操,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向着心之所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即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境界。
风雅一词,在各行各业都应如此。但世人多把金钱、地位、名利等背负在身,将风雅变得庸俗,并沾沾自喜,浑然不觉,以至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能在闲暇之佘,想“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那该多么美好!
【点评】
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散文化思路。作者从苏轼作品简单深刻的特点说起,引出话题“真正的风雅”,接下来谈及自己对杜甫“诗圣”称号的感悟与理解,再回到苏轼的作品上来,谈到“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撑起了苏东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这一观点,表明“真正的风雅”与世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后半部分,引述《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情节,得出“真正的风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的推论,使文章内容更深入一层。文末紧扣上述情节作结,得出“在世俗生活中保留一点雅趣,才是真正的风雅”的基本结论。文章行文思路灵活而不散漫,一是在于思维的逻辑严密与层层递进,二是在于写作素材能信手拈来,并能为我所用。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最新高考作文押题:不忘来路,始知归处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最新高考作文押题: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