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脱离生活方式取向而大谈生态文明建设之类,基本上与命题所提出的任务无干。
5. 离开材料所给生活方式取向的群体(人)而整体谈民族复兴。
6. 全文成为事例和名言的堆砌场(有的文章用到十多个事例),缺乏自己的“思辨”,自己的“看法”。
7. 所写只是旅游式的短暂体验,严格说来,还不是命题所划定的“生活方式”取向。
8. 写追随心灵的脚步,却离开城乡两个群体生活方式的取向,大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对心灵脚步的追随。
9. 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命题要求的群体性生活方式取向没有实质性的回答。

【优秀作文】:以中有足乐,不念归去来
[标题观点明确,且富文化意味。]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五柳先生含笑吟诗远去的背影,在中华文化血脉中种下一粒种子,当失意的文人劳形于案牍,郁愤于官场时,种子便悄然生长,牵动起愁绪和诗情。田园,仿佛成为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然而,千百年来,更多来自乡村的目光,也时时殷切地投向繁华。[概述两种生活取向,比原材料文字出彩。]不知这两种目光相遇,会有怎样的交集。[引发思考。]
对许多人来说,大城市似乎并不宜安居。这里的生活错综复杂,交织着利益与人情的博弈;钢筋水泥坚固而冰冷,却依然在夜半酒杯碰撞中响起梦破碎的声音。生活被无谓的忙碌吸干了水分,灰蒙蒙的天空也冲淡了对绿色遥远的回忆。不堪的现实充斥眼帘,思想的田园终于贫瘠至显出裂缝,终于有人写下“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般文艺的句子,放下肩上的琐碎,去看“那么大”的世界,“逃离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恰如那句概括《围城》的名言。[表达形象,言约意丰。]
乡村的确是美丽的,并且是愈发美的,所以它对“都市人”的吸引力,再大也不为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中,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已足够惬意,若是还有“绿蚁新醅酒”和一两位故人,基本上能满足“都市人”们的所有幻想。[文化积淀让表述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而如今的“美丽乡村”、“村村通”’又使农村摆脱了落后的一面,渴望回归“精神家园”的人们便不剩一丝顾忌。可是,“围城”外的人,却有自己的希冀。多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多少远走的游子将心底的梦想和家庭的未来装进行囊?如果有一天他们穿着过时而老旧的衣裳来到都市的大门却只见一座空城,如果有一天他们看见外表精致的知识人们居然对自己贫穷而落后的故乡趋之若鹜,他们的心中,会是怎样的失落和自卑?[连续反问,得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高考压轴最新预测作文题:感恩教育需仪式,更需日常践行
下一篇文章: 特别推荐信不信由你:冲刺2019年高考作文最新预测及有可能考到的10大高考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