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为舒婷1979年12月所作《北京深秋的晚上》-诗的节选。全诗共6节,材料二为诗的第1节。
材料二特别标注了诗歌的创作时间--19 79年12月,暗示时代背景一一改革开放初期。在此次作文的命题中,所引诗歌诗意可以理解如下: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去扑灭群星”,“夜”暗指此前的环境与时代,“群星”,暗指希望,“群星”被“夜”扑灭了,暗指此前环境与时代的灰暗,令人看不到希望。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尽管夜是灰暗的,但风跟踪而来,本来灰暗、压抑的环境与时代因“风”而起了变化,“杨树”被震动了,而且不是一株杨树,而是“每一片杨树”,可见,这“风”是强劲有力的,搅动了灰暗、压抑的夜,“杨树”被震动发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就“发出潮水般的喧响”,这“夜”因风、因喧响不再压抑、不再死寂,而是有了流动、有了变化。这“风”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的风潮,也可理解为促使环境与时代变化的力量。简言之,就是此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
既然环境与时代开始发生变化,甚至已经发出了召唤,那“我们也去吧”,也应该伴随时代的风潮作出改变,适应时代,甚至改变时代。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作出改变呢?
一是“去争夺天空”。依据前文,天空已经被“夜”占领了,“群星”也被“夜”扑灭了,现在我们要“去争夺天空”,其实就是要在漆黑的“夜”撕开一个裂口,让“群星”重新闪耀,让希望重现。“去争夺天空”体现的是我们要枳极主动去改变环境与时代,让希望重现,让生活更美好。而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与目的。
二是“或者做一片小叶子,回应森林的歌唱”。如果说“争夺天空”是一种主动出击、主动改变,是个人对环境与时代的改变,就如材料一的小岗村精神,那么“做一片小叶子”则是顺势而为,适应环境新的变化、跟上时代新的节拍,去“回应森林的歌唱(“森林的歌唱”指的就是风震动杨林后发出的潮水般的喧响)”,去响应时代的号召,而不是环境与时代变化了,个人依然无动于衷,以致与时代脱节,被时代遗弃。
“……”可理解为个人改变时代或者适应时代后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反映的是当环境与时代发生变化后,个人应有的态度与作为。
材料一、材料二,其实质体现的都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考生可以思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论述分析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依据题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而不能有所偏废,只关注一则,无视另一则。在写作时两则材料的内容或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必须有所体现,不能脱离材料作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9年名校模拟高考作文押题:我发现生活并非黑白
下一篇文章: 2019年名校模拟高考作文押题:享受时光沉淀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