嗦了吧。说了半天,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交待一下,最初乃至现在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由来,竟然是因为文中的两个句子,而且它们都出现在文章的“眼睛非到不可”之处。“不要让有限的拥有狭窄了你无限的视野,不要让一朵凋谢的花枯萎了整个春天”,太美了,美得让人不由得就燃烧起手舞足蹈的狂热,艳羡之余,剩下的惟有欲滴之馋涎。“狭隘了……视野”,好大胆的搭配啊,语法学家们整天嚷嚷着“形容词是不能支配名词的”,我——宋禹君,就不信,偏让它们来一次“离经叛道”的亲密接触;“枯萎了……春天”,多准多美多和谐的搭配啊,面对着宋禹君的文章中形容词又一次巧妙地支配了名词,刻板的语法学家会们如是辩解道,“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会有例外的”,再比如程度副词“很”吧,本来是不能限制动词的,但“很受伤”却不仅成立,而且很鲜活,就是一个例外……真的是例外,还是“你们”那古老的教义已经被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的语言远远甩在了泥淖之中?别再在课堂上张口闭口煞有介事地“嘞嘞”那些“嚼剩下的甘蔗渣滓”了,张开眼睛看看吧,火星车都已经把人类的梦想送到了遥远的神秘星球,一百年来一直让人打得脸青脖子肿只能坐以待毙的中国人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的雏形,“达人”、“雷人”、“給力”一大堆曾经被“你们”嗤之以鼻的网络用语也已经大模大样地徜徉在了“越变越好”的伟大生活之中了……“ 生活在赠与你寻找的礼物时,也要没收一部分你曾经的拥有”,真喜欢句中对“没收”一词的使用,感情色彩是多么浓郁啊!上课,你却在入神地看着卡通,用不着跟你商量,老师一把抢走了,这就叫“没收”;当了个屁大的局长、处长,阳光下,语无伦次地讲着世上最冠冕堂皇的最无关痛痒的官话,阴暗的角落里,左一笔,右一笔,简单划拉划拉,就是一个七位数;东窗事发了,挨了枪子,要么就是“把牢底坐穿”,财产充公,这叫“没收”……可小作者要告诫我们的是,生活是不会让我们拥有一切的,有“得”就有“失”,有“追求”就必须承受“放弃”的扼腕……可是,这样说的人太多了,已经成了“嚼剩下的甘蔗渣子”了,于是,小作者就把生活人格化了,让它变成了一个真正秉公执法的判官;于是,我们就读到了一句“在一字之间”下了点功夫,整个句子全都变得如有神助一般“工致”、“工稳”读趣盎然的妙语了!
当然,就像我喜欢阿里山童话般的小火车,也喜欢那茂密的林子里矗立着的“神木”一样,我同样喜欢宋禹君文章中沸腾着的铿锵之情的!但不想挨骂的我,还是就此打住吧。(孙长江)
【例文②】
怀揣月海,采撷星光
高三学生 扈颖异
绽放在荆棘中的玫瑰,执着地找寻微少的雨露,于是,峭壁之上盛放着永不凋零的虹彩;叠翠于绝巘的苍松,奋力地找寻生命的支撑,于是,“古松倒挂倚绝壁”成为永恒的鼓励;拥有灵炫光华的流星,仍然追寻那纵使一瞬间流泻的辉煌,于是,轻盈的一跃涅槃成万世不泯的图腾,在历史的大幕中,灿烂,灿烂……
透过茫茫大漠的一缕炊烟,我看清了你沧桑而淡定的面庞。泱泱大唐,贞观盛世,却不曾拥有神测高深之无量圣理的普渡与润泽,憾矣!于是,一根竹杖,一披金袈,一颗坚忍从容的心,便成就了一次孤独的求索,一程心灵的探寻。莽莽黄沙,炙阳烤晒,寒星冷光,又怎能止住你追寻的脚步?因为你此时寻找的不只是几本经卷,更是那永不言弃的毅志品性和修和泊然的精神圣境!
如血残阳下,苦行旅人跋涉于天际的一抹背影幻化作一行飞鸿,高翔出生命的箴言:不曾拥有,我们要努力去寻找第一累硕果.
灯红酒绿,拨笙弄玉,吹箫引凤的富贵逸乐是你所拥有的,却不是你所追求的。于是,你将自己幻化成不羁的云雀,挣脱出长安金殿,去拥抱雪域高原的自由。当西去的驼铃叮噹,当五彩的经幡悠荡,当逻些明亮的月光里浮起盛唐柔美的浅笑时,你将一鸿奇迹倾沛在原始的吐蕃,演绎出一段和平友好的千古佳话。
澄澈天空下,绝代佳人的最后一抹媚影仿似诉说着:放弃无意义的拥有,我们要寻找金灿的人生真谛。
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权利?百年前,狂沙中,驶向国外的一车车”廉价”的辉煌,划破血红的天际——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那一刻,只剩耻辱与愤恨。为了雪恨,为了尊严,坚忍着埋头案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寻找的是华夏民族失去的绚烂昨天。“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拾回了曾经的拥有,你们没有过多的激动,像默然的斗士一样,继续掘拓向前。
莫高窟里斑斓的文明婀娜出动人的亮彩:失去拥有,我们要进取追寻,中流击水,定能拾回起初,王者归来!
不愿做墙角的花,因为她顾影自怜,不思进取;不愿缠绕在木棉树上的藤萝,因为她一旦失去蔽护便会枯干消逝,昙花一现。巍巍河山,渺渺天穹,纷纷俗世,请珍惜你所拥有的,寻找你所向往的,一路向前,怀揣月海,采擷星光。
【点评】
三个“总想”句构成的排比,每次读到它,“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受飞扬着,飞扬着,最终化作一种脱俗美、一种超凡的美,一种难以言罄的美,让我激动得不敢“动一下”,似乎是怕动作大了,便掉进凡庸的渊薮。我喜欢美,美的思想,美的文字,美的让人精神抖擞的一切。这也许是个秘密,是每一个想要写好作文的多少下点功夫便可学会的秘密。
接下来,是两个段落,第一段落里,用了两个例子,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徐志摩他的《再别康桥》,都还保留在“课改”后的教材里,读过高中的人有谁会不知道呢?但这回却有点让你“措手不及”,禁不住红着湿着眼睛慨叹道:“我咋就不知道‘进入宝山’的我,却空手而归呢?”其实这也是个秘密。你注意到举例前,小作者有一段话吗?正是因为有了它——提挈语,才产生了“腐朽为神奇”的神力。
第二段落里,三个事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我醉欲眠芳草”的苏轼,“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的辛弃疾,照理说,凡是黄皮肤黑眼珠的没人会感到有半点陌生感的;但这回,又让你骇上一惊:“咋的,大家都熟悉得如数家珍般的例子,也还会‘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呀?”是的,只要你细细体味,那如茵的草地上,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奇异的芳香呢!但你注意到了吗,三个例子之前,也还有一句话——提挈语吗?记住吧,它永远是暗暗长夜中不沉的航标,是你将人尽皆知的事例镶嵌在肯綮之处的准备,是将观点和说理焊接在一起的发轫!
文章的语言,又是多么铿锵啊!就举一例吧。小作者在概括辛弃疾的一生时,用了由“了”字句构成的五个词语的排比:“哭过,笑过,醉过,酸过,疼过。”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真希望你能跟我一样热血顿然沸腾,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力避陈词滥调,写出与扈颖异一样的让人咀嚼不够的文章来的。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39):“冷暖”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41):“心存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