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请以“走出圈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立意
①盲从是事业的大敌。
②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讲过下面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借论词而论人生活动的境界。第一境是追求境:高瞻远瞩,独步天下,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第二境是奋斗境:孜孜以求,即使历尽苦难、失败、挫折,也不灰心丧气,也不懊悔不迭。第三境是成功境:苦苦地追求,忽然有一天,回过头来,成功正在“灯火阑珊处”,在向你招手致意。
题目
①泯灭辉煌的是盲从
②再也不能这样“转”
③走出那个怪圈
④独自上高楼
⑤她,在灯火阑珊处
论据
不要迷信权威,认为他们的论断无可置疑,我们只剩下遵奉的份儿;不要盲从前人的成就,认为他们的学说已经臻于郅治,留给我们只有膜拜的份儿……世间却偏有那样一些燃烧着灼见的头脑,敢于向权威宣战!当无数的人都天经地义般的迷信着“地心说”时,他——哥白尼却大胆置疑,于是他用他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界一千三百年的托勒密体系;当无数的人如奉为圭臬地盲从着亚里斯多德的“落体定律”时,他——伽利略,凭借着他对科学的执著与热情,在许多人向他报以蔑视的冷笑时,他毅然站在了比萨斜塔上,修正丰满了前贤的理论;当全世界都在近乎狂吠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度”时,他——李四光楞是不信邪,硬是用他那八十厘米的步幅,走出灿烂的“地质之光”,从此宣告了“离开美孚,中国的汽车照样奔驰,中国的飞机照样在蓝天上翱翔”!
好段落
北风吟唱了一夜。于是,宁静的晨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洁白的童话,铺开了一张地多大它多大的银色的纸。
是谁,第一个冲出家门,在那笔直的小路上,写下了一行歪歪斜斜的诗句,就那样歪歪斜斜地飘向大街,飘进雪雾……小路无言,人们也无声。只是,第二个,第三个……无数的人,把那歪歪斜斜的诗句,不厌其烦地写了一遍又一遍: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音步,同样的情绪……
只有一个绒团般的孩子,蹦跳着、追逐着六掰的桃花,在那歪歪斜斜的诗句旁,写下了自己欢快的诗句……于是,我不禁赞美起这个绒团样的孩子!
[例文①]
走出圈子吧
高三学生 孟繁一
法伯实验中的毛毛虫,可笑就可笑在它们是一群只会跟在同伴后面,亦步亦趋,在花盆边绕着圈子做着“无用功”的毛毛虫,是看不见近在咫尺的食物,看不见思想的自由,看不见创造的活力,看不见自我的独特,更看不见开拓的独特的毛毛虫。
诚然,这世上有太多陈规,太多旧俗,有太多前人深深的车辙,有太多埋在历史中发酵了的经验,这大概就是我们看不见又不觉地绕来绕去的圈子吧?诚然,望着前人的背影,咀嚼着世俗的窠臼,无需动脑,不必冒险,不用创造,只要跟着,跟着前人就不会有偏差,跟着前人就不会有风险。可圈子,圈子不也正是人性的枷锁,思想的樊篱,不正是一圈圈足以绞死本该红润的心灵的索套吗!
走出圈子吧,用创造去鲜活与众不同的生命,用独特缀满有滋有味的人生。
走出圈子,韩愈才能撕开六朝骈文的浮华,探寻文以载道的精粹;走出圈子,马蒂斯才能挣脱古典主义的束缚,画出现代艺术中最动人的梦境;走出圈子,鲁迅先生才能冲破旧文学的牢笼,用清新的白话预言一个民族的春天。走出圈子吧,像法拉第,思维一转,磁能生电;走出圈子吧,像爱因斯坦,纵然他的前人是牛顿,可经典力学的圈子怎圈得住自由奔腾的思想……
走出圈子吧,用开拓与创造去开辟每一个日子崭新。课堂上,勇敢地讲出你独到的见解;作业中,大胆地写下你与众不同的思路;生活中,换一个角度,然后去品享属于自己的阳光……
走出圈子吧,重拾创造,勇气,智慧,不在沉积的经验中醉死,不在前人的车辙中把挣扎看成是奋斗,让独立的思想复活,让自由的心灵重生。不再盲从,不再跟风,用双足拓展自己的道路,用双手独撑自己的人生。将目光锁定在前路,而非前人。
走出圈子吧,相信,就算是毛毛虫也能变成飞翔的花朵:蝴蝶!
【点评】写了那么多据说在哈尔滨影响了那么多人的评语的我,现在竟然有点犹豫了!应该是昨天吧,完成了“写作任务”后,便在网上漫步开来,无意间就读到了一篇我曾经的学生在毕业两年后写我的博文。我从来就没想到过要“占据人心”,但她还记得我,而且是在离开了我的视线之后,尤其是在这个被人们称(准确的说,应该是“蔑”)之为“人们已经活得越来越实际了”的今天,她还能记起我,无论怎么说也还是在我的心底里掀起了点热澜的。但问题也恰恰是出在这篇词真意切的博文上。她说当年的她喜欢且擅长写“记叙文”,可我却“逼”着他们写“议论文”;她还说当年的她一向追求的是自由,可我却……冤哉乎也!我又何尝“喜欢”干巴巴空荡荡酸溜溜的议论文呢?没办法啊!黑龙江有黑龙江“人造”的为你们所不知道的“省”情呀,谁“敢”又有“屑于”越“它”的雷池一步呢?考场中,你写记叙文,故事好,那些自认为是已经把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了的所谓的教授权威们,就会起哄般地抛出第一发“炸弹”:抄袭!你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他们又会把事先早就预备好了的第二发“炸弹”甩了过来:剽窃!在这样近乎“无理取闹”的“游戏”中,我们还有“活”路吗?我总在想,孤陋寡闻的他们,“把别人用来工作的时间都花在了吃喝玩乐”上了,怎么还能有时间读遍天下所有的文章呢?否则,他们怎么就“敢”那么随便且随意地拿着学生的锦绣前程“取乐”呢?我还在想,维克多·雨果13岁就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布格·雅加尔》,刘绍棠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还有王蒙在16岁就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咋的,时代倒退了?18岁了,高中都毕业了的学生们,在考场上写一篇800多字的记叙文,稍微“成熟”了点,你们就左扭一下,右拧一下,不舒服的就像相形之下,你们终于看到了自己生命的苍白,懵懵懂懂地认出了自己人生的丑陋一样!我们的学生真的就那么不值得信赖吗?
但我还是得“逼”我的学生们在考场上写议论文的;因为不学无术的他们还在,而且“活”得很有趣,他们时刻在想“占尽少年人的道路,吸进少年人的空气”!呜呼,我亲爱的学生们,不要再把我的“逼迫”看得那么“面目可憎”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你们的“保护”啊!
更何况写“别样”的议论文,也并非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孟繁一就是一个深懂老师心中的无奈与良苦的学生,他写得很卖力,我想,在与那些“腐儒”的默默抗争中他也一定感受到了“别样”的愉快。啥也不说,就说说他在本文中别有韵致的语言吧。“有太多埋在历史中发酵了的经验”,词语与词语之间只是稍稍地运用了点“超常搭配”,就闪烁出耀目的思想光辉;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谁的心里不是美滋滋的呢?“咀嚼着世俗的窠臼”,“咀嚼……窠臼”,好有力度的“支配”啊,原来小作者运用的是比拟中“以物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窠臼”比拟成了可以食用的东西,对那些以蹈袭前人的“经验”的庸人们,还有比这更为有力的讽刺了吗?“用清新的白话预言一个民族的春天”,写鲁迅先生“走出了圈子”,开创了白话小说之先河,还有比这样的表述更让人感到大气磅礴的赞颂了吗?
“恶风气”是应该荡涤的!好文章是需要咀嚼的!“还我春天!”我的心在呐喊。“含英咀华!”我的心在期待。(孙长江)
[例文②]
辟蹊径,越樊篱
高三学生 李佳鸿
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地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
浩浩乾坤,朗朗宇宙,处处都是心的休憩之所,关键在于你的决定是否另辟蹊径,走出圈子,去看“光风霁月”。
听厌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悲戚,看倦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弥漫着靡靡之音的狭小词苑,怎容得下你大气广博的胸怀?但是要推翻老师前辈们的“经典”吗?不遵循历代传承的足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吗?最终,旷达疏狂的本性,俯仰万世的豪情决定你要在词的世界另辟蹊径,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于是,你把高官厚禄换了“竹杖芒鞋”,用手中的笔抒写了多彩的情怀,描绘达观的人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何等旷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何等豪迈!你有你的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有你的勃郁“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我羡慕你“障泥未解玉骢骄”的闲逸,我品读你“竹篱茅舍出青黄”的情趣!你的大胆尝试开阔了词的意境,从此宋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然而你却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文言文的《怀旧》,日记体的《狂人日记》,心灵独白式的《伤逝》,倒述的《祝福》……不断地创新着,前行着。沧海横流,你是识时之俊杰;刀光剑影,你是永远不会被击倒的猛士,华夏大地上永远巍峨的巨人。
当我们芟除繁冗的条条框框,独辟蹊径,冲破旧社教的束缚
站在新的境地,就会看到:
纵使喜马拉雅直冲霄汉,可上面却有攀登者的旗帜。
撒哈拉沙漠一望无际,但上面也有跋涉者的脚印。
阿尔卑斯山壁千仞,可其中有探险者的身影。
雅鲁藏布江湍急浩荡,可其间却有勇敢者的故事。
走出樊篱,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浅山色。请不要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行走在圈外吧!也许你会发现,不走寻常路的毛毛虫,终化成翩跹起舞的金色蝶!
【点评】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管理企业,总有人跟着前人,亦步亦趋,但也有人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请以“走出圈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以上就是李佳鸿——我曾经的学生,学出她的佳作《辟蹊径,越藩篱》时所面对的材料以及话题。
说句实话,当初一读到这个材料,我的脑子里最初迸涌出的就是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讲过下面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借论词而论人生活动的境界。第一境是追求境:高瞻远瞩,独步天下,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第二境是奋斗境:孜孜以求,即使历尽苦难、失败、挫折,也不灰心丧气,也不懊悔不迭。第三境是成功境:苦苦地追求,忽然有一天,回过头来,成功正在“灯火阑珊处”,在向你招手致意。
继而冒出一段文字来:不要迷信权威,认为他们的论断无可置疑,我们只剩下遵奉的份儿;不要盲从前人的成就,认为他们的学说已经臻于郅治,留给我们只有膜拜的份儿……世间却偏有那样一些燃烧着灼见的头脑,敢于向权威宣战!当无数的人都天经地义般的迷信着“地心说”时,他——哥白尼却大胆置疑,于是他用他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界一千三百年的托勒密体系;当无数的人如遵奉为圭臬般地的盲从着亚里斯多德的“落体定律”时,他——伽利略,凭借着他对科学的执著与热情,在许多人向他报以蔑视的冷笑时,他毅然站在了比萨斜塔上,修正丰满了前贤的理论;当全世界都在近乎狂吠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度”时,他——李四光就是不信邪,硬是用他那八十厘米的步幅,走出灿烂的“地质之光”,从此宣告了“离开美孚,中国的汽车照样奔驰,中国的飞机照样在蓝天上翱翔”!
结果怎么样?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小的时候,读到过一首马致远的散曲,就记住了其中的一句“不信你耳轮不热”,天天都在叨咕“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想啊,谁的“耳轮”能不热?谁的手能不痒?于是我们就读到了李佳鸿那仿佛在催逼着我们非读下去不可的美文。至于开头好不好,结尾棒不棒,展开部分充分不充分,还用得着我再絮烦吗?(孙长江)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16):“居安当思危”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18):“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