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着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正“飞入寻常课堂中”。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教学环境、学生个性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会危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必须正视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问题,及时加以矫正。
一、火眼金睛——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透视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11册《船长》)
师:哈尔威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会考虑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下面是其中一小组的学习情况。)
生1:哈尔威船长会想到船上的乘客,应该把他们都救出去。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伏在桌子上,好像一个局外人似的,不置可否。)
生4:(低着头,有些害羞)我想,哈尔威可能……可能会想到……
生1:(抢断)就是应该想到乘客的安危,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听我的没错。
生4:(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事后询问,该生原来想说哈尔威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家人会为他的决定骄傲。)(多好的想法!)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典型不良心理:
(一)盲从
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就盲从于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优生的观点,随波逐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哪边吹哪边倒。案例中的生2就有着明显的盲从倾向。
(二)自我中心
由于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所以考虑问题极易以自我为中心。加上有些学生是老师心目中的“宠儿”,更是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于是,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对其他小组成员不屑一顾,不善于倾听,不允许有异见,希望别人服从自己。案例中的生1就是这种心理倾向的典型。合作学习中,倘若依然是各行其道,合作又从何谈起呢?
(三)不合群
在合作学习中,总是有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合作团体之外,好像一个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比如,案例中的生3,就属于不合群的一类。
(四)羞怯
有这样的一部分学生,虽然也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但是,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或是难以走出挫折阴影等因素,他们总是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或为了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或唯恐出错,让同学耻笑。他们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结果在小组成员面前往往变得局促不安,腼腆、胆怯。像案例中的生4,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害羞心理使他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好机会。
二、对症下药——合作学习中不良心理矫正
对于合作学习中的这些不良心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对症下药,灵活地确定具体措施,及时加以矫正。
(一)观念先行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矫正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首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样一些训练:
训练1:合作故事知多少
师生共同搜集一些合作故事(成功的,失败的;他人的,自己的),举行故事会,让学生听故事,话感想。
训练2:唇枪舌剑明事理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辩题如:正方——合作很重要;反方——合作不重要。在辩论中明辨事理。
训练3:角色扮演巧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比如一小组是求助组,另一小组是帮助组,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承担各自责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力求让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合作重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但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合作。
——我很重要。生活在集体中,没有人能替代我,“我很重要”,我应该为这个学习集体做贡献。
——大家很重要。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他们,自己就会“孤掌难鸣”。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二)行为引导
学生有了合作的意愿,并不一定能开展好合作学习。因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技能。我们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向,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
——巧于分组。一是要控制好小组规模。二是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合理搭配:对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可把他们单独安排一组,让他们体会到,人人自我中心,一起工作是多么困难,从而避免自我中心或对抗。对于羞怯、盲从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分在规模较小的组内,这样,他们就会因人少而没有退路,无法盲从或“掩饰”羞怯。对于不合群的学生,可以分配在组织能力强的小组长的组内,通
过组长的组织,让这部分学生很好地融入小组当中。
——精于分工。学生之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出现自我中心、不合群等不良心理,这与学生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有很大关系。因此,要通过教师辅导、行为训练等形式,使小组成员学会分工:(1)明确职责。合作学习前,小组成员一定要明确:谁主持,谁记录,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自己该完成什么任务等。(2)合力完成任务。既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全力以赴,同时又要依靠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做到有分工更有合作。
——善于倾听。良好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能够非常专注耐心地倾听其他成员的发言。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通过专门的指导和练习(如小组传话、比比谁听得认真、看谁听得懂等游戏),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友好、主动、耐心地倾听。
——长于表达。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准确而清晰的语言表达。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要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读”、“说”、“听”、“写”几个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会说”:“读”,多阅读、多朗读,内化语言,培养语感;“说”,当众表达,在“说”中提高表达能力;“听”,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发言前拟好提纲,让表达更有条理,更清楚。——勤于思考。首先,在分工后,各成员要通过积极思考,完成份内的学习任务。其次,在交流阶段,要积极动脑,思考别人的观点有哪些可取之处,存在哪些不足,这样,合作才能真正收到“学习”的效果。
——乐于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肯定小组成员的成绩,提供正向驱动力,融洽小组成员关系,更好地推动小组合作。
(三)引导调控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对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引导、矫正。比如,对于“胆怯者”,教师要“推一推”,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自我中心的“狂妄者”,教师要适当“压一压”,“使顽傲者革”(胡瑗);对于不合群的“游离者”,教师要“拉一拉”,让他有事做,要做事;对于随大流的“盲从者”,教师要“追一追”,“逼迫”他们思考;对于合作学习成绩优异的小组,要及时加以表扬,强化合作意识和技能;对于合作学习效果欠佳的小组,要帮助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样,使学生合作学习走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上一篇文章: 大学各系学生的搞笑爱情表白
下一篇文章: 中国100所大学校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