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诊所 > 正文         ★★★
 
作文诊所:知音难逢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1 9:44:1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知音难逢
每个人都在心中酿有一坛酒,赞道“好酒!”的,是朋友;说到“此乃十年佳酿”的,是知心朋友;道出“幸福拌上苦难,滴加寂寞,酵出了甘中微苦”的,则是知音。(文章起笔欲形象诠释“知音”,并力图区分于一般意义的朋友,但并没有表达清楚。)
朋友是知道你的人,知心朋友是了解你的人,而知音则是理解你的人。(“理解”一词用得好,但“知道”和“了解”,“知心朋友”和“知音”有别吗?)
(以上两段本想解释“知音”,但似乎力不从心。)
拥有知音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点动作,甚至什么都不需要,你都知道,你被人理解着。生命正是在理解之中找到了触感真实的存在痕迹,不再害怕寂寞无依的侵袭,只有心怀暖意的默契。(此段具体写出了拥有知音的感觉, “侵袭”“心怀暖意的默契”有表现力。)
然而,出身,地位,环境的不同造就世人各异的心境,无数个齿形模型中间,与我契合的到底在哪里?知音难寻。(此段在前三段解释“知音”的基础上,转而论述“知音难逢”。)
即便真的有知音,可这茫茫人海中,我与她相逢几次又错过了几次?知音难遇。
其实,正因知音难逢,知音才真正有了她最珍贵的涵义。它容纳了等待,理解,追寻,美好,与惋惜。
伯牙子期,绿林青松,高山流水,他们等待到了彼此,为我们诠释“知音”最初的含义。(这个例子表述十分简洁!)
东坡朝云,他们相知相伴,携手天涯。朝云逝后,东坡一句“不与梨花同梦”,飘散着惋惜与憔悴,为我们诉说失去知音的悲凉与孤单。(东坡朝云的例子很新颖,语言简练优美。)
不是说,美好的事物都难以得到吗?所以我理解东坡,却质疑伯牙摔琴,我们不能因为失去就放弃等待,不能因为未知而放弃追寻,更不能因为无法得到理解而放弃自己。(三个“不能因为……”,层层递进,明确表达要努力寻觅知音。)
知音难逢四字,告诉我们的,不是因为难逢而不顾他的存在,也不是因为失去而忘记他的存在。而是无论何时,都铭记知音的存在,相信相逢,等待相逢,珍惜这难能可贵的相逢。
周国平先生说“自斟自饮生命的酒,别有一番酩酊。”他在排遣寂寞,享受人生,追问自我,等待知音。这种追问与渴求,或许正是面对知音难逢应有的态度吧:摆上“对影成三人”的酒杯,拿出心酿的一坛美酒,斟满而吟,饮毕而沉醉。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周国平、苏东坡,不是转而到内心去和自己对话,以自己为知音吗?此段已不知不觉间道出“知音难逢”的必然,也体现了处之淡然,随缘随遇的态度。)
是的,知音难逢,可我愿用一生来等待这次相逢;知音难逢,我愿用所有来珍惜这转瞬即逝的相逢;知音难逢,我愿打开心中的美酒,期待这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逢。

【总评】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本文无论立意还是思路、语言表达,都注意到要紧扣题目。
文章先用三段文字,从解释“知音”的含义入手,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并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知音”的体会。这个开头很有必要,正因为知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所以难逢。第二层转入对“难逢”的论述,只用两个事例,一为志趣相投之人,心心相印;一为红粉知己,难得贴心。两例不重复,有区别。接着用“理解”东坡和“质疑”伯牙表明自己的态度,自然引出第三层次——如何对待“知音难逢”,这一层中多次运用排比,强调积极面对的态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最值得肯定的是本文的立意。文章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暗流涌动;没有浓墨重彩,却曲径通幽。对于知音的认识非一般中学生所能及。古今中外,大凡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之人,哪一个不是备尝孤独滋味?哪个不是被时人疏远甚至排挤、构陷?就是普通人,也会不同程度的渴望着被人理解。所以,“知音难觅|”成了数千百年来的沉吟。本文结尾处“如东坡言,梦醒之后,发现天下之人,同享寂寞,都是知音”的感受就是一个中学生对苏东坡、周国平之孤独与渴望知音的共鸣。在这样的认同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内心丰盈。
另外,本文信手拈来的周国平的文句、苏轼的“不与梨花同梦”等,虽不多,但都极贴切;对事例的阐述也极精炼形象。可见其“诗外”之“功夫”非浅。
不足之处:开头对知音的解释还不到位。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