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教学 > 正文         ★★★
 
闲暇之余背背这30篇作文,临场作文考试不烦忧(1)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3/28 10:29:2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千万不要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你的命运。如果你失败了,可能是你的修养还不够。若一直平庸地解释为“运气不好”、“命运坎坷”,你将永远生存在幼稚与不成熟中,永远找不到使自己变得更伟大、更坚强的机会。
  朋友,若你还在为命运而苦恼,不妨读一读《命运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本文是一篇语言质朴、手法灵活、言近旨远的美文,具有以下三个亮点:
  1.题目亮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本身就给人以愉悦和美感。本文题目具有三处美点:(1)形象的比喻。作者把抽象的、不易表现的“命运”比喻成形象可感的鹰,避虚就实,以实传神。(2)鲜明的对比。鹰的志向在于蓝天,鹰的境界之于鸡,犹大海之于溪流,高山之于丘陵。大跨度的对比给人以开阔的想象余地。(3)绝妙的抑扬手法。作者将“至高无上”的鹰塑造成沦落者形象,使其屈居于鸡窝,来暗示鹰对命运的抗争,看似抑,实则扬。
  2.富含哲理。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此文开头就告诉我们决定命运的其实是心态、思想。“经典名言”所作的严密推理,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思想和心态的重大意义,从而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3.以事明理。孟母择邻三迁,岳母刺字喻志,我们为她们的睿智叫好。然而读过此文,我们也会忍不住为这位母亲的做法叫好。面对如此哀叹命运、意志消沉的儿子,母亲避开大道理式的生硬说教,以故事切入,借鹰落鸡窝的处境喻指儿子生存的困顿,以鹰的必将展翅高飞,激励儿子从命运的哀叹中走出来,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作者以“命运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为题,把鹰作为命运的形象代表,以鹰展示命运所能够上升的高度,借物言理,物具形象,理具深刻。鹰作为大自然中的一种勇猛的禽类,是力量、速度、志向、意志、境界的象征,它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美好特质。所以鹰虽沦落鸡窝,仍然不会改变对蓝天的热爱。尽管它遭受冷落、讽刺、鄙视,但这些又怎能扼制鹰对命运的抗争呢?是鹰,终将展示矫健和勇猛,傲啸蓝天,搏击长空。
  一个人的命运或许会有虎落平川的时候,犹如苍鹰的沦落,但亦应以鹰的态度,抗击命运,展示生命的不屈和顽强。
  
  【妙句简析】
  
  ①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
  强调了“心”的重要性,“心”当指心态,或进一步升华为一种理念。积极的心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人们的活动都是在心态和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心态和理念的层次的高下,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同时,活动的效果必反作用于自我,导致心态的调整和改变。“成败与否,在乎一心”,看似绝对,实则饱含哲理。
  ②你是鹰的后代,你应该去追求属于你的蓝天,不要为了眼前的一两颗谷子唉声叹气!
  “蓝天”是远大目标和追求的象征,“一两颗谷子”是对刘备所面临的困顿的现状的比喻。这句话是母亲在以鹰说理的基础上,对刘备最直接而有力的激励,以帮助刘备摆脱消极低沉的情绪,积极追求,像鹰一样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展示矫健和勇猛,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九。失去阳光的日子(小说)

 

      三年前,他路过一处叫阳光塘的地方。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生命中就没有了阳光。
  一个农妇,在阳光塘丢失了装有一万元钱的袋子。而他,据说是后来唯一经过的人。这一万元钱,是农妇多年的积蓄,农妇因丢失这笔钱而痛不欲生。那农妇一味地怨恨他,这种怨恨就成了他无法承受的屈辱。
  在无休止的谩骂中,他的家一次又一次地被翻箱倒柜,然后自己养的牲畜莫名其妙地死去。最后,连他的亲人都认为他捡了人家的钱,让他赶快把钱交出来。而他大哭:“我真的没有捡到啊!”
  农妇的家族很庞大,他们的一次次威胁和恐吓,让他的妻子无法忍受。在快过年的时候,他的妻子不辞而别,从此两年多没有回来。
  他成了一个道义上完全失败的人。他说:“如果我有一万元钱,我认了,我只想赎回以前的正常生活。可是,我现在没有钱啊!”
  第二年,陷入绝望中的他对农妇说:“我真没有捡到你的钱,如果你能放过我,我愿意进城打工挣钱给你。”
  从此,他去城里打工。而农妇说:“他带了钱,逃了。”
  两年后,他回来了,真的带回来一万元钱。当他把一万元钱交给农妇时,农妇没说一个字。他走出她的家门时,农妇说:“站住,我的利息呢?”
  他站定,惶惑地说:“我只有这一万元钱啊。”
  他又进城了。
  阳光塘在那一年被一位村民承包了。这位村民抽光了阳光塘里的水,开始清淤。塘底有许多鱼,许多村人围着观看。后来,一个塑料包被哪个村民挖出来,发现里面是一沓湿漉漉的钞票。
  他被村人找回来了,那个农妇在他面前痛哭流涕,一再向他忏悔,说不该把怨恨发泄在他身上。而他平静地看着农妇说:“没事,你回吧,我明天还要赶回工地上班呢。”
  第三年春节,他回来了,后面跟着他妻子。他根本不像一个三十出头的人,一头花白的头发令人触目惊心。
  听说,这年除夕夜,他放了一宿的炮仗。第二天,屋前满是红花花的碎纸。
  
  [赏析]
  
  文章讲述的故事是让人深思的,可以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了生活的本相,让人回味!
  站在“他”的角度来解读,“他”的遭遇是够得上悲惨的,妻子离去,家庭破裂,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去打工,为了偿还本不属于自己的“债务”,精神上的打击从他三十多岁便白发满头就可以窥探一二。这里让人想到《一枚古金币》中的主人公,为了让妻儿吃一顿饱饭,多年来承受着“贼”名的精神压力,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位年轻人呢,从道德层面来看是值得肯定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面对他人的斥责乃至亲人的误解,这种以德报怨的精神境界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人是否表现得太软弱呢?在社会法制日益成熟的今天,仅仅因为对方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就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这是为了保全自己还是为了亲人不受伤害?但妻子最终也因为无法忍受而选择离开,从这点来考量,岂不是太冤了?缺乏法律意识以自保,缺乏反抗精神以辩是非,遭受长期的误解而不知道使用法律的武器,从而不得不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当这名妇人在他面前忏悔时,他的表现是宽容呢,还是懦弱或者麻木?不得而知!
  年轻人的心态是复杂的,但也可以从文章中看出宗族势力的影响之大,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农村更严重!推进法制建设向前发展的道路也是任重道远!
  从女子的角度来看,倚仗族权的强势,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人,并仗势欺人,都折射出世事人心的险恶与炎凉!
  所以,文章的主题虽是在弘扬那种宁亏自己不损他人的高尚情操,但是同时也表明,一味地妥协退让而求得一时的安稳,恰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对于有些得理(何况并没得理)的人,一味退让,无异于慢性自杀!积极地对待,才可能有最好的选择!
  这篇小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从各个角度去解读都会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就像棱镜,反射面越多,留给人思考的空间越广阔,魅力越无限!

 

十。唯痛苦方能催生心灵的芬芳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雄鹰只有经历过痛苦的蜕变,方能浴火重生,重塑生命之壮美。人生也是如此,痛苦虽能折磨人,却也能磨炼人,催生心灵的芬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