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教学 > 正文         ★★★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文的审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9/10/8 9:47:43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我要投稿

进入高三以来,“晾衣杆”发现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差,几次考试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跑题”,甚至个别学生“跑题”得有些离谱。于是决定上一节作文审题指导课。
    “我们今天这节课是作文审题指导课。审,审查,思索,思考;题,作文题。审题,就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作文的第一步。”
    “老师,高考对作文审题降低了难度,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我们还有必要谈审题?训练审题?”阿林发完言,看看周围同学没有谁符合他的意见,一人坐下。也许是受环境的影响,他也认真听了起来。
    “阿林同学的说法是不太正确的。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不等于不要审题,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晾衣杆”为了强调审题的重要,故意停了下来,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并特意在阿林身上停留了3秒。“据有关文章介绍,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听了这段材料介绍,我们还能说审题不重要?”
    坐在旁边的阿兰白了阿林一眼,站起来问道:“老师,那我们该怎样审题呢?”
    “别忙,别忙。我们先来弄清审题的要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了目的和要求,审题才会事半功倍。”
    “题目,也称标题,它是一篇文章的名称和标志,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文章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对文章内容有某种质的规定性和提示性,文章内容不过是对它的展开或阐释。它们之间互为依成,不能割裂。因此,作文时偏离或跑题,就等于写成了另外的文章,不符合题目要求,因而就只能得最低分。我们在作文时的所有努力,所写文章在别的方面的一切优点,都可能成为无用功。这也是为什么行文要符合题意被列为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第一项标准的原因。”
    “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体裁。有的作文在写作要求中队体裁作了明确的限制。有的作文对体裁的限制比较宽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如话题作文大都不限制文体,题目也可自拟。但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就只能按这种文体的特征去写,不能写成‘四不像’。
    2.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文题都有限定作用。审题,就是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作文内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显然限定写自己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所作的选择,至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不限。
    3.抓住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牛刀小试》,关键就在‘小’上。如果写成大干一场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某项活动,就离题了。
    4.弄清概念的含义。作文中大量跑题现象,来自对题中某些概念的误解和文意与这些概念的偏离。如2001年高考作文满分卷《赤兔之死》,关于该文是否符合题意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在于对‘诚信’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诚信是诚实守信,即忠实信守原先的承诺,不骗人;忠诚是对某个对象尽心尽力,甚至效死以从。而《赤兔之死》满篇表现的都是忠诚,所以是不符合题意的,有跑题之嫌。
    5.选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我们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在立意部分还要详讲。
    另外,我们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也是重要的。如字数、表达方式、行文格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审题不能不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注意,违反了哪一条,仍然是要被扣分的。”
    “老师,我上次月考,作文偏了题,只得了15分。后来,我又重新审了题,你给分析分析,看对不对?”“傻三”脸有点红,但还是很镇定地从书桌中拿出作文本,说道,“这次作文是以‘家庭’为话题。我认为,‘家庭’可以理解为是由许多成员组成的,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的小团体。由此,可联想到‘人’。‘人’这个有机体,由八大系统、四大组织、许多器官组成,它们同样也存在有规律性的联系,哪一点出了毛病就会引起人的疾病。这正如一个大家庭,只要某个成员出了事而整个家庭都要受牵连一样。所以,我的作文题目定为《我的‘小家庭’的故事》,写成记叙文。主要内容:文章以‘下丘脑’为主人公,讲述相关故事。大意是‘家庭’中的‘水管’(血管)输‘水’不畅,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使‘家庭’中其他许多成员受到牵连,最后导致整个‘家庭’由盛到衰、趋于解体。” 附:原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年轻的爸爸、妈妈、女儿。三口之家常常在星期天或节假日开家庭演唱会,女儿读小说,会弹电子琴,妈妈不会奏乐曲但有一副好歌喉,爸爸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要求:1.请以“家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3.字数800字左右。
  
    “傻三”说完,有些忐忑不安地望着老师,等着评点。
    “‘傻三’,好样的。如果你当时这样写,我保证你的作文得高分,年级名次也会往前靠50名以上。不过,我要指出你的审题中的不足。按照你的构思,准确地说,文体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童话。写作时,要按童话这一文体要求进行构思写作。同学们认为呢?”
    “傻三”还从来没有得到过“晾衣杆”这样的表扬,有些飘飘然起来,得意地朝阿林瞟去。悄悄话:阿林和“傻三”都对阿兰有好感。这下,你明白“傻三”为何那样得意了吧?
    “下面,我讲一下审题的具体方法。”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审题:
    1.结构分析法。即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知足常乐》,我们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知足’,谓语‘常乐’,主谓之间是因果或条件关系。‘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我们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我们只抓住‘知足’,大谈‘知足’的好处,‘不知足’的坏处,而把‘常乐’置之度外,或者只谈‘常乐’而不管‘知足’,都是离题的。如果我们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这就切题了。再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题),这个题目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逐字推敲分析法。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我们审题时,就要分析标题中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握题意。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要仔细推敲‘答案’、‘丰富’、‘多彩’三个词的含义。‘答案’既可指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又可指问题的解决方法;‘丰富’侧重于数量之大;‘多彩’则强调‘花样’和精彩成分之多。经过这样仔细分析推敲,作文时就不会离题了。
    同时,还要注意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三个词语,‘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3.补充加工法。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如写《尝试》,我们就可以将它具体化为:‘我尝试做家务’,‘我尝试改变不良习惯’,‘要勇于尝试’,‘科学需要大胆尝试’,这样就好写多了,也不易离题。不过,在用此法时,要注意,所添加的因素必须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二、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清材料类型,把握材料含义。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的材料有种种划分,对此,不必过于拘泥。其实,材料可以只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整体把握材料,使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不至于有疏漏。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如1999年的作文题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其内容只有两种:一是写差异,可以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不能写‘同’;二是写正句,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这些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道题: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4.求同寻异,运用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给同学们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
    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
    《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
     对这则材料,要广开思路,广泛地进行联想。这则近似寓言的材料,其讽刺性极强。猫逮老鼠,此乃猫之天性,可是猫为什么不捉鼠了呢?‘猫鼠同处’,且‘助鼠为虐’;更有甚者‘鼠猫’‘异化为鼠’‘谋鼠之“政”’--不逮也罢(‘渎职’),相处也好(同流合污),可恶的是有的猫竟做起了鼠之勾当,成为‘鼠猫’,其危害性太大了。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议论、发感的话题。这样写,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老师,据我猜想,高考目前还是要考话题作文。你能给我们讲讲话题作文的审题吗?”阿林问道。此时,全班都鼓起了掌。可见,这个问题是大家都急于想知道的。毕竟要高考了,毕竟要面临写话题作文啊。
    “我正要讲这个问题。”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跟以前的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因审题不用心而导致不同程度偏题的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比例。那么,话题作文怎样审题呢?
    1.全面把握话题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如果说,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尽情奔驰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材料中心,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抓住材料的中心,不会顾此失彼,偏离命题者的意图。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2.认真分析话题材料,找准作文切入点
    尽管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主要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但是材料本身在启发考生如何使审题完全符合题意,如何更好地立意、选材、和选取表现主题的角度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确立作文切入点时,同样不能忽视“审材料”。例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
    3.仔细推敲‘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再如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
    4.仔细推敲‘提示’,把握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往往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5仔细推敲‘注意’,明确作文限制与不限制的范围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也不能忽视。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
    “老师,你说过,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的材料在作文命题中的作用不同。你说过,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而话题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则是对话题所作的直观、形象的解说,是帮助考生认识话题、拓展视野、激发思维所作的必要的提示和启发,它一般不藏什么隐含意思,其观点是裸露的。因此,我认为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紧紧抓住‘话题’就行了。我这样理解,对吗?”阿兰问道。
    “阿兰,你的理解有一定道理。话题作文毕竟不同于材料作文,对作文内

[1] [2]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