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教师频道 > 作文教学 > 正文         
 
让语文课本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作者:小月历 更新时间:2006/11/9 信息来源: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语文课程的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价值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等进行的全面改革,是根本性的变革。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惟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有全新的教法。我在课改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的几大突破,愿与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1、  不再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拓宽学生阅读空间

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大纲里规定了这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点,老师们就教什么知识点。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果也就成了一堆堆没有灵魂的文字段落。而新教材不再需要从事繁重无用的知识点解析,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更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本校姜梅英老师的研究课《男生贾里》正体现了这一点。在以前,上这样的人物小说课,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让即便喜爱文学的学生都觉得索然无味。可是老师另辟蹊径,让他们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走近作者秦文君,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爱好校园文学的孩子是如何充满喜悦的向同伴们介绍他们所爱的作品,所爱的文字;于是我们听到了,那些不免幼稚却不乏个性和光彩的评论。当时,我就在想,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因为学了书中的一篇课文,使学生爱上了作家的作品,爱上了文学,并可以彼此自由地交谈,纯净而美好。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愿意更广泛地阅读和更自由地交谈与写作吗?新课程正体现了这一点。

2、不再强调师道尊严,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不胜其劳,收效甚微!新课程的实施,给以前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近日教研室来校调研,陈怡老师的一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人感受颇深。虽然初三的教材依旧是老教材,可是她却以她独特的亲和力使整堂课充满了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氛围,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以协作组的形式自由朗读古文后,彼此纠正错误,探讨出处,学生为此探询过文曲星,查找过字典、词典,更令人惊讶的是通过学生的合作、考证,勇敢地指出了教材上的错误。虽然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进行,可是若没有老师一贯提倡并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讨的教学风格,或许就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能超越书本有更新的发现与创造。

3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还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

把复杂的运算和琐碎的知识交给机器吧,让我们来做机器不能做的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家发出这样的口号。他们理解的新的课程应该是,教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这本新教材较以前漂亮多了,色彩之丰富,栏目之新颖,不亚于坊间的少儿读物;书的扉页不再是干巴巴的课本说明,而是由编者发给学生的一封信,亲切的语言激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六个单元也分别起了诗意的题目,如“金色年华”、“多彩四季”等;选择的课文更贴近学生的情感,如选择了学生非常喜欢的校园文学;课后的练习杜绝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模式的做法,更注重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积累感悟品味熏陶贯穿其中。如四狼相会专题,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正确看待一个事物的民主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洋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将势在必行。

4、不再局限于“语文知识”,体现开放综合特征

在新课本里,有巴金的《繁星》。文后的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阅读介绍星星最新信息的科技书和杂志,晚上去观察星星,谈谈体会。可见新教材一改往日只限于“文学领域”的清高,打破学科的“壁垒”,把“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之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因而,天文、地理、英语等其他知识,在课本中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开放综合的特征。如新教材中第三单元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读各类图书,而且能学会检索著作文本,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网络检索和阅读。这种语文综合能力是单一文选型教材不可企及的。在上《中秋吟月诗词三首》时我就深有体会,充分了解了新课程开放综合特征给予学生的发展空间。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月亮文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以协作组的形式围绕“月亮文化”确定选题,并上网查寻资料,自行设计演示形式,准备上课时展示探究成果。两天后,每个协作组已经利用计算机课上获得的技术将探究成果制成了简单的课件,有《月亮的传说》、《月亮与诗词》、《月亮与流行歌曲》、《月球的奥秘》等等,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自然而美好的结合,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让我不得不对这些孩子刮目相看。有时,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学生的勤奋与专注,殊不知现在的孩子有着新的优点和潜力。学生变了,变得见多识广了;教材变了,变得综合和多元化了;那我们教师呢?无庸置疑,也注定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去适应学生的改变、教材的改变。

4、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新课程不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加大口语交际环节,重视语感的培养和人与人的交流,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本的每个单元都设有“语文实践活动”栏目,如第一单元“我爱文学”设计如下实践活动:(1)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2)分小组开展文学创作活动;(3)举办“我爱文学”交流活动;(4)分小组合作编辑“小小文学手抄报”等。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目睹了我校初一新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怎样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合作撰写探究报告、结合文学作品欣赏电影电视、走出教室进入图书室查找资料、合作编辑图文并茂的小报……无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语文,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乐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上《本命年的回响》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允许初一每个教室都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过年时的场景:对联、灯笼、倒“福”、剪纸……红红火火,一派喜气。在这样的情境中,即便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会体会到书中过年时的感受。这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情有趣,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发展想象,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的几大突破是可喜的,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作了引导和支持。作为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走出语文课只教语文书的怪圈;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上教师少讲、少问、少板书,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悟理、动手操作、质疑释疑、议论品评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气息,真正成为创造师生精神生命的天地。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